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菤耳的意思、菤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菤耳的解釋

植物名。即卷耳。見《爾雅·釋草》。參見“ 卷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菤耳是漢語詞彙中對植物“蒼耳”的别稱,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義溯源

“菤”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草名,與“卷”字通假,《詩經·周南》記載“采采卷耳”即指此植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注》明确指出“菤耳”為菊科草本,果實具鈎刺,易附着動物皮毛傳播。

二、植物學特征

該植物學名Xanthium sibiricum,葉片呈三角狀卵形,邊緣有粗鋸齒。果實為瘦果,表面密生倒鈎刺,這成為其别稱“粘頭婆”“羊帶來”的由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主治風寒頭痛、風濕周痹”的藥用價值。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起興意象,如《詩經》中以采摘卷耳隱喻思念之情。唐代《千金翼方》等醫籍記載其可配伍治療鼻淵流涕,現代《中華本草》将其歸入解表藥類。

四、方言稱謂

《中國植物志》記錄其在全國有20餘種俗稱,包括晉語區的“蒼耳子”、吳語區的“野落蘇”、粵語區的“癡頭芒”等地域性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菤耳”一詞可能存在輸入錯誤或混淆。以下是與“耳”相關的兩個中醫術語的詳細解釋,供您參考:

一、可能混淆的詞彙解析

  1. 聤耳(tíng ěr)
    指中耳炎,尤其是化膿性中耳炎。

    • 定義:中醫對化膿性中耳炎的别稱,以耳内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為特征。
    • 病因:外感風熱、肝膽濕熱或腎陰虧虛等導緻耳部經絡氣血不暢,濕熱邪毒積聚。
    • 症狀:耳痛、流膿(黃膿為主)、聽力減退,嚴重者可能引發顱内并發症。
    • 治療:需根據急慢性分型,采用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或滋陰降火等中醫治法。
  2. 耵耳(dīng ěr)
    指耵聍(耳垢)栓塞。

    • 定義:因耳垢過多或排出受阻,凝結成塊阻塞耳道,導緻耳悶、聽力下降的外耳疾病。
    • 病因:耳道狹窄、異物刺激、年老肌肉松弛等影響耵聍自然排出。
    • 症狀:耳脹悶閉塞、聽力減退,偶伴耳鳴或耳痛。
    • 治療:通常通過專業器械清除耵聍,避免自行挖耳損傷耳道。

二、其他可能相關詞彙


總結建議

若您想查詢的是中醫耳病術語,可能是“聤耳”或“耵耳”的誤寫,二者分别對應化膿性中耳炎和耳垢栓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安民榜保親徧計所執自性炳炳烺烺部職材吏廠屋昌葅穿刺绌約疵面辭青湊興雕缋诋擊返景蜂鶴鳳郎附贅縣疣告禀高額高寄貢闱黃策子火赤夥夠奸鋒奸逆建築十書界筆接戰急腳鬼鏡奁窺谏連治露花風絮帽花沒颠沒倒杪秋鳴謼明轎木客詩目兔顧犬彭窯箝制輕容卿士月清業屈私塞途手式夙見孫子兵法危微精一問心武場吾生小鳌山小建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