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懼。《尚書大傳》卷三:“戰者,憚警之也。”
“憚警”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發音:dàn jǐng
詞性:動詞
核心意義:指因畏懼而保持高度警惕,強調對潛在危險或風險的戒懼心理。
字義拆分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尚書大傳》卷三:“戰者,憚警之也。”此處指戰争使人因恐懼而保持警覺,引申為對危機的普遍戒懼态度。
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大傳》等文獻來源。
《憚警》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對警告、警示或警戒的畏懼、不敢輕視或忽視。
《憚警》由部首“心(⼼)”和“言(言)”組成,它們的筆畫分别是4畫和7畫。
《憚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其繁體字為「憚警」。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憚」的寫法并沒有太多的變化,而「警」的寫法有時會使用其繁體字形「警」。
1.他對組織的憚警意識很強,從不敢有一絲紀律上的放松。
2.這次意外事故應該引起我們的憚警,以免再次發生。
警惕、警覺、警示、驚懼、畏懼、提醒等。
敬畏、敬重、敬仰、敬服。
輕視、忽視、漠視、不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