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戴竿的意思、戴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戴竿的解釋

雜技之一種。《新唐書·五行志二》:“時 幽州 又有謡曰:‘舊來誇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月裡, 清水河 邊見 契丹 。’” 清 孫濤 《全唐詩話續編·玄宗》:“ 明皇 禦 勤政樓 ,大張音樂,教坊 王大娘 善戴竿,于百尺上為木山,狀 瀛洲 、 方丈 ,命小兒持絳節,出入其間,舞亦不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戴竿”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雜技表演中的頂竿技藝,即表演者用頭、額或其他身體部位頂住長竿,并保持平衡,竿上常有其他表演者做出各種驚險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戴”指用頭頂物,“竿”即長杆。合稱指将長竿豎直頂在頭上或額部的技藝,屬于古代“百戲”(雜技)的一種形式。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表演形式

    表演者需具備極強的平衡能力,在竿頂或竿身懸挂其他藝人表演翻騰、攀爬等動作,形成“空中疊人”的驚險場面。唐代文獻稱其為“戴竿”或“尋橦”(橦即竿)。

    來源:《中國古代雜技史》(劉蔭柏著)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1. 起源與記載

    最早見于《列子·湯問》,記載春秋時期藝人蘭子“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胫,并趨并馳”的技藝,可視為戴竿雛形。漢代畫像磚中已有頂竿形象,唐代達鼎盛,成為宮廷“教坊”常演項目。

    來源:《中國雜技史》(傅起鳳著)

  2. 文學中的描寫

    唐代詩人顧況《險竿歌》雲:“宛陵女兒擘飛手,長竿橫空上下走”,描繪了竿上藝人的敏捷姿态;王建《尋橦歌》則詳細記錄了表演場景:“人間百戲皆可學,尋橦不比諸馀樂”。

    來源:《全唐詩》卷二百九十八


三、現代演變

隨着雜技藝術發展,“戴竿”逐漸融入現代頂技表演,如“扛竿”“疊椅倒立”等節目均承襲其平衡技藝的核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雜技與競技”類目。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雜技協會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戴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1. 雜技表演(主流含義) 指古代一種高空平衡技巧表演,常見于唐代文獻記載,如:
  1. 成語用法(較少見)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形容才能出衆的成語,取“站在高處超越常人”的引申義。但該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基于字面義的衍生解釋,需謹慎使用。

使用建議:在古籍文獻或曆史類文本中,應優先采用雜技表演的本義;若現代語境出現成語用法,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更多曆史典故可參考《新唐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芽跰跚鞭鞘避塵别囿倉官呈詞程儀趁虛仇貨儲駕登瀛洲吊災東嵎鬥亂二道煩數返吟複吟匪懈符教概述羹食鬼頭鬼腦赫戯後報歡頭绛煙桀雄襟懷金漚浮釘近觑眼姬仆舊學卷舌元音撅嘴俊捷拷鞫喀秋莎空隙鑛镤蘭渚糧食馬理木章乾脯傾毀青丘繳親指羣邦羣雅僧祇粟神品梭肚泰通頑讒緯候沃洲香茵弦外之音邪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