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竿的意思、戴竿的詳細解釋
戴竿的解釋
雜技之一種。《新唐書·五行志二》:“時 幽州 又有謡曰:‘舊來誇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月裡, 清水河 邊見 契丹 。’” 清 孫濤 《全唐詩話續編·玄宗》:“ 明皇 禦 勤政樓 ,大張音樂,教坊 王大娘 善戴竿,于百尺上為木山,狀 瀛洲 、 方丈 ,命小兒持絳節,出入其間,舞亦不輟。”
詞語分解
- 戴的解釋 戴 à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竿的解釋 竿 ā 竹子的主幹:竹竿。立竿見影。揭竿而起。 特指“釣魚竿”:垂竿。投竿。竿釣。 古代指竹簡:竿牍(書信)。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戴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 雜技表演(主流含義)
指古代一種高空平衡技巧表演,常見于唐代文獻記載,如:
- 《新唐書·五行志》提到幽州地區以戴竿技藝聞名;
- 清代孫濤《全唐詩話續編》記載唐玄宗時期藝人王大娘能在百尺竿頂表演,竿上設置木山并讓兒童穿梭其間。這種雜技類似現代雜技中的頂竿或爬竿表演。
- 成語用法(較少見)
個别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形容才能出衆的成語,取“站在高處超越常人”的引申義。但該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基于字面義的衍生解釋,需謹慎使用。
使用建議:在古籍文獻或曆史類文本中,應優先采用雜技表演的本義;若現代語境出現成語用法,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更多曆史典故可參考《新唐書》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戴竿(dài gān)是指戴着長竹竿,舉在肩上或者背在身後的舉重動作。戴竿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分(扌)和竿部分(旦),筆畫為10畫。
戴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舉重運動,起初是為了鍛煉力量而進行的,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項體育運動項目。
在繁體字中,戴竿的寫法為「戴竿」,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戴竿的寫法有所變化。具體寫法會因時代和個人的書寫風格而有所差異,但整體來說,字形結構較為相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戴竿的例句:
1. 運動員用力扛起身上的戴竿,展示出強健的體魄。
2. 我們在健身房裡進行了一些戴竿的訓練,感覺肌肉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與戴竿相關的組詞有:
1. 竿杆(gān gān):指長而細的竹竿或金屬杆。
2. 舉杆(jǔ gān):指舉重運動中用來扛舉重器械或器材的杆子。
戴竿的近義詞是:
1. 扛竿(káng gān):指用肩膀或背部扛着長竿。
戴竿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彙。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