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望氣。《後漢書·方術傳序》:“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及望雲省氣,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於事也。”
(2).仰望白雲。謂仰慕君王。語出《史記·五帝本紀》:“ 帝堯 者, 放勳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唐 駱賓王 《夏日遊德州贈高四》序:“因仰 長安 而就日,赴帝鄉以望雲。” 宋 張方平 《乞緻仕表》:“精騖紫宸,猶結望雲之戀;迹還白社,終懷樂善之心。”
(3).仰望白雲。謂思念家鄉;思念父母。 唐 杜甫 《客堂》詩之二:“老馬終望雲,南雁意在北。别家長兒女,欲起慚筋力。”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孩兒久離膝下,未展趨庭。今慰望雲,當圖捧日。” 清 陳裴之 《湘煙小錄》:“姬素戀切所生,恒見望雲興歎。”參見“ 望斷白雲 ”。
(4).謂企求自由。《文選·陶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望雲慙高鳥,臨水愧遊魚。” 李善 注:“言魚鳥鹹得其所,而己獨違其性也。”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附 清 梁逢辰 和韻:“愛日且增初日學,望雲兼慰看雲情。”
“望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出處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指古代通過觀察雲氣變化來預測吉兇的方術,常見于占卜或天文觀測。如《後漢書·方術傳序》提到“望雲省氣”之術。
源自《史記·五帝本紀》對堯帝的描述:“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形容君王仁德如雲,令人景仰。後世詩文(如唐代駱賓王、宋代張方平的作品)常以“望雲”表達對君王的向往。
典故出自唐代狄仁傑“望雲思親”的故事(《新唐書·狄仁傑傳》),後成為表達思鄉或思念父母的代稱。杜甫詩句“老馬終望雲”亦用此意。
部分文獻(如《綵毫記》)引申為對自由的渴望,但此用法相對罕見,可能為文學化表達。
“望雲”的常見核心含義集中在“仰慕”與“思念”,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典故或詩文用例,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典籍。
望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木”、“雲”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0個筆畫。
望雲來源于《詩經·鄭風·子衿》:“豐之望之,文王以甯。”這句詩意味着文王期望着雲彩,以寓意甯靜安穩。
望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朢」。
古代漢字寫法中,望雲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上方有一個點表示雲朵,雲下方有一條長直線表示視線。
他站在山頂,望雲遙想。
雲層、雲霧、雲朵、翻雲覆雨、烏雲壓城等。
凝望、凝視、注視
躲避、回避、逃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