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nd frost]∶在有冷空氣吹來的地區出現的一種氣霜
(2) [hardships]∶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經曆的艱難困苦
久經風霜
(1).風和霜。《後漢書·盧植傳論》:“風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 唐 杜審言 《贈蘇味道》詩:“雨雪關山暗,風霜草木稀。” 陳毅 《冬夜雜詠·秋菊》:“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2).比喻艱難辛苦。《北齊書·文襄帝紀》:“犯危履難,豈避風霜。”《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隨行兩個家人,一個叫做 王恩 ,一個叫做 王惠 。多是經歷風霜、慣走江湖的人。” 楊朔 《香山紅葉》:“但是從你臉上密密的紋路裡,猜得出你是個久經風霜的人。”
(3).比喻峻厲嚴肅的内容。《西京雜記》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鴻烈》二十一篇……自雲:‘字中皆挾風霜。’”《南齊書·崔祖思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風霜。”
(4).比喻高潔堅貞的節操。《晉書·列女傳贊》:“操潔風霜,譽流邦國。”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故 季路 學於 仲尼 ,厲風霜之節。”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姐六十壽序》:“吾嘗閲 歸熙甫 作 顧文康 之女壽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陽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風霜之操。”
(5).比喻變遷的歲月。 漢 枚乘 《忘憂館柳賦》:“弱絲清管,與風霜而共雕。” 唐 沉佺期 《遊少林寺》詩:“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宋 林逋 《洞霄宮》詩:“風霜 唐 碣久,草木 漢 祠空。”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故人相向,還憶别幾度風霜。”《東北人民抗日詩詞選·追悼馮志剛同志》:“國土淪喪,人命草菅苦備嘗;八載風霜, 黑水 波濤如淚漿。”
(6).指禦史之職。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扶颠待柱石,獨坐飛風霜。” 仇兆鳌 注引 趙汸 曰:“風霜,禦史之任。”《文獻通考·職官五三》:“禦史臺, 龍朔 二年改為憲臺,門北闢,主陰殺也,故禦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寮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明 沉鲸 《雙珠記·與珠覓珠》:“楓陛新瞻天仗,蘭臺入手風霜。”
"風霜"是漢語中具有多層意象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自然現象和人文象征兩方面解析:
一、自然現象的本義 指自然界中的寒風與霜凍,常用來描述秋冬季節的嚴酷氣候特征。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冷風和寒霜,比喻旅途或生活中經曆的艱難困苦",體現了氣候特征與生活經驗的關聯性。
二、人文象征的延伸義
歲月滄桑的具象化
如《漢語大詞典》中引《古詩十九首》"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通過風霜暗喻時間對人的磨砺。清代顧炎武《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鬓華"更将風霜具象為鬓發斑白。
品格意志的拟物表達
《文心雕龍·風骨》提出"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後世常以"飽經風霜"形容堅韌品格。宋代蘇轼《贈劉景文》"菊殘猶有傲霜枝"即用霜寒突顯氣節。
社會現實的隱喻載體
魯迅《南腔北調集》中"慣于長夜過春時"的創作背景,便是以"挈婦将雛鬓有絲"展現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經受的時代風霜。
引用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顧炎武《亭林詩集》中華書局校注本
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釋版
魯迅全集編委會《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風霜”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自然界的風和霜,特指寒冷地區因冷空氣作用形成的氣象現象。例如:“北方冬季常伴有凜冽的風霜。”
艱難困苦的經曆
比喻人生中經曆的磨難或挑戰,如旅途艱辛、生活波折等。
例句:
峻厲嚴肅的品格或内容
形容文字、言辭或人物性格的嚴厲剛正。
古籍例證:
高潔堅貞的節操
用于贊頌人的品德如霜雪般純潔堅定。
例:《晉書》中“操潔風霜,譽流邦國”。
注意:現代漢語中,“艱難困苦”為最常用比喻義,其他義項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
伯叔謗木頒政背饑荒策反長龍脣腐齒落綽有餘裕楚雲躇足大芒落點寶牒書底綏東府冬遇發空凡俦鋒起蜂台縫線風雨交加奮讨分衛膚浸負恃撫問複印機構賞咕囔婚啓迦楠潔悫饑寒控禦礦丁款局拉德厘謝瓯脫地骈生頻道破啞輕資泅浮肉茸茸省薄侍長時頃適志手柬阗噎同雲隈藏未幾無所忌憚祥金翔走蕭何笑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