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唐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綬,故其论家,往往高於众作。”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二:“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黄绶”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具有多重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黄色印带
黄绶最初指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是汉代官员等级制度的标志。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俸禄在“比六百石以下、比二百石以上”的官员佩戴铜印黄绶。
(例如:唐代刘长卿诗“名羞黄绶系”即描述官员佩戴黄绶的场景。)
代指低级官吏
因汉代黄绶对应中下级官职,后世常用“黄绶”借指官位或官吏,尤其用于县尉、少府等职位。如元稹诗句“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绶着戎衣”即以黄绶自嘲官微。
汉代以绶带颜色和材质区分官阶:
在诗词中,“黄绶”常隐含对官位低微的感慨:
黄绶既是汉代官制中的实物,也是文学中的意象,兼具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官职划分,可参考《汉书》或汉代典章制度。
黄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黄色的丝绸绳子。
黄绶的部首是糸(纟),由3个笔画组成。
黄绶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荡》:“维师黄绶,以修我邦。” 这句诗中的“黄绶”是指黄色的丝绸绳子,用来修饰和增添华丽感。
黄绶的繁体字为黃綬。
在古代,黄绶的写法有所不同。有时会将"绶"写作"綬",在笔画和组合上稍有不同。
1. 他戴着一条黄绶,显得庄重而有品位。
2. 她把黄绶打成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3. 黄绶在古代被视为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
黄丝绶、金黄绶、黄绶带、绒黄绶。
黄色丝绳、黄丝绸。
白丝绶、黑丝绶。
八级工资制鼻疔布白参劝巢夷弛替穿通初凉带佩搭接翻出废朝符号逻辑俘掳甘败下风格格宫车晚出咕噔汉武宦网隳胆抽肠麾纛互爽简核角奔侥幸骄约夹寨劫余祲氛今向讥正眷存绝裾槛棂类册雷首两鴈随车没下场前秋启复青乌术穷途之哭棋战啬克砂俘十月怀胎说梦话孙康映雪帑抹梯道望视万籁俱寂忤物咸涩闲衣效命狎帢泄气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