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唐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綬,故其论家,往往高於众作。”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二:“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黄绶是古代官员佩戴的黄色印带,专用于标识低阶官职。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典制,《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指俸禄二百石以下的县丞、县尉等官吏系黄色丝带,与“金印紫绶”“银印青绶”形成等级区分(来源:《汉书》)。唐代杜佑《通典》进一步说明,黄绶材质为“淳黄圭”,象征土德,对应地方行政末阶职位(来源:《通典》)。在文学意象中,黄绶常被用作怀才不遇的隐喻,如岑参诗句“尘容愧更捧黄绶,雨露天边湿彩毫”即借黄绶表达对官场沉浮的感慨(来源:《全唐诗》)。明清时期,随着官服制度的变革,黄绶逐渐被革带、补服等替代,但其作为古代职官文化符号的影响仍见于方志文献(来源:《明史·舆服志》)。
“黄绶”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具有多重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黄色印带
黄绶最初指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是汉代官员等级制度的标志。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俸禄在“比六百石以下、比二百石以上”的官员佩戴铜印黄绶。
(例如:唐代刘长卿诗“名羞黄绶系”即描述官员佩戴黄绶的场景。)
代指低级官吏
因汉代黄绶对应中下级官职,后世常用“黄绶”借指官位或官吏,尤其用于县尉、少府等职位。如元稹诗句“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绶着戎衣”即以黄绶自嘲官微。
汉代以绶带颜色和材质区分官阶:
在诗词中,“黄绶”常隐含对官位低微的感慨:
黄绶既是汉代官制中的实物,也是文学中的意象,兼具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官职划分,可参考《汉书》或汉代典章制度。
镳宫表识摒攩擘指打唿哨丹砂井但愿如此斗战断七梗涩冠帽海话含楚旱祸红嫣嫣护谷虫教职进士举句调剧子朗言兰苕劳心焦思灵舟凛凓曩哲盘载陪隶朴雅黔南契卡青丘子秦灰钦天监缺废丧居上古十八开失赚手足殊目梳扫隧道门贪黩谭思摊戏讨还髫齿铁弗退远晚果微析无疆侠刺相水火憸子枭悖小悉小字辈歇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