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點燭。《法苑珠林》卷九二:“舉家走出,炳燭照之,亦了無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粉蝶》:“還齋炳燭,見琴橫案上。”
(2). 漢 劉向 《說苑·建本》:“ 晉平公 問於 師曠 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 曰:‘何不炳燭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長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後因以“炳燭”比喻老而好學。 清 錢謙益 《病榻消閑雜詠》之八:“白颠炳燭渾無暇, 魯 酒 吳 羹一味休。” 清 顧炎武 《與湯聖弘書》:“弟以望七衰齡,猶希炳燭。”
“炳燭”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點燃蠟燭,最初用于描述照明行為。如《法苑珠林》記載“炳燭照之”,即強調物理意義上的點燭動作。
典故與比喻義
源自《說苑·建本》中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對話:“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此處将晚年學習比喻為點燃蠟燭的光明,強調即便年老仍應堅持學習,寓意“好學不倦”。
引申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擴展為“利用有限時間勤奮學習或工作”。例如“炳燭夜讀”形容夜晚挑燈學習的狀态,如提到的備考場景。
文化意涵
該詞蘊含“活到老,學到老”的積極人生觀。清代龔自珍詩句“九流觸手意縱橫,極動當筵炳燭情”即借用此意象表達治學熱情。
從物理動作到精神象征,“炳燭”既保留照明本義,更通過典故成為終身學習的文化符號。其核心在于倡導無論年齡、環境如何,都應保持求知态度。
《炳燭》是一個成語,意指燭光明亮、照耀周圍。它形容人或事物光明正大,毫無隱藏。
《炳燭》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炳”和“燭”。其中,“炳”的部首是火,字形由8個筆畫構成,而“燭”的部首是火,字形由10個筆畫構成。
《炳燭》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楚穆公無車駕出入之,無廟堂之私宮,日中無去炳燭也,使人不敢嘗已衣旃裘。周公其大賢乎?其畏天子之輕貨乎!”這句話描寫了楚穆公君主的正直和清廉,光明正大的形象。
《炳燭》的繁體字是「煇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關于《炳燭》這個成語,古代可能會寫作「炳燭」。
1. 他一生遵守誠信原則,為人正直,光明磊落,真是一個炳燭之士。
2. 這家企業堅持誠信經營,成為業界的一盞炳燭。
3. 隻有通過正義的行為,我們才能炳燭世界。
光炳、公炳、光炳燭照、光亮炳赫、炳目
光亮、照耀、明亮、明朗、明亮炙熱、光彩照人
黑暗、昏暗、陰暗、模糊、糊塗、犯罪、隱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