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質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順序,分 伏羲 方位和 文王 方位兩說。前者稱先天學,所列方位稱先天圖;後者稱後天學,所列方位稱後天圖。後世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後天圖。即:乾,西北;坎,北方;艮,東北;震,東方;巽,東南;離,南方;坤,西南;兌,西方。參閱 宋 朱熹 《周易本義·圖目》、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八卦方位》。
八卦方位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分為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和後天八卦(文王八卦)兩種體系,兩者在方位分布和象征意義上存在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先天八卦源于河圖推演,以天地自然為基準,方位布局為:
其核心體現宇宙生成之初的陰陽對立與平衡,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等哲學思想。
後天八卦基于實際地理與人文應用,方位分布為:
後天八卦與節氣、五行結合更緊密,廣泛用于風水、占卜等領域,如“坎北屬水,主冬季”等。
兩種體系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對宇宙規律的認知框架,需結合具體場景選擇使用。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周易本義》等典籍或相關學術研究。
八卦方位是指古代中國人根據八卦理論所确定的八個基本方位。八卦方位的名稱即為“八卦”,它們分别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八卦方位”的拆分部首是“方”,筆畫數是10。其中,“方”的拆分部首是“方”,筆畫數是4;而“位”的拆分部首是“人”,筆畫數是2。
八卦方位的概念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易經,是一種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體字中,八卦方位的表示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八卦方位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分别是乾(乾卦中的“乚”)、坤(坤卦中的“坤”)、震(震卦中的“震”)、巽(巽卦中的“巛”)、坎(坎卦中的“水”)、離(離卦中的“火”)、艮(艮卦中的“止”)、兌(兌卦中的“八”)。
1. 乾為天,萬物齊興。
2. 坤為地,萬物滋生。
3. 震動雷聲,震撼人心。
4. 巽為風,柔和而無形。
5. 坎為水,滔滔不息。
6. 離為火,熾熱燃燒。
7. 艮為山,高大而穩固。
8. 兌為澤,廣闊而富饒。
八卦方位的組詞有八卦六十四卦、八卦圖等。
近義詞:方位、方向。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