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承的意思、奉承的詳細解釋
奉承的解釋
[flatter;toady] 逢迎,谀媚,用好聽的話恭維人
奉承話
詳細解釋
(1).承受;遵行。《左傳·昭公七年》:“ 嬰齊 受命於 蜀 ,奉承以來,弗敢失隕。”《漢書·晁錯傳》:“愚臣何足以識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宋 曾鞏 《兵部尚書制》:“究宣朕意,使吏能奉承。”
(2).繼承。《後漢書·袁安傳》:“陛下奉承洪業,大開疆宇。” 宋 曾鞏 《為人後議》:“不能割棄私愛,節之以禮,故失所以奉承正統,尊無二上之意也。”
(3).侍奉。《墨子·兼愛下》:“奉承親戚,提挈妻子。”《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既奉承君子,唯命是從。” 宋 黃庭堅 《留王郎》詩:“留我左右手,奉承白頭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老鴇又説:‘我兒,用心奉承,不要怠慢他。’”
(4).奉祀;祭祀。《漢書·霍光傳》:“ 孝武皇帝 曾孫 病已 ……可以嗣 孝昭皇帝 後,奉承祖宗廟,子萬姓。”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越王 曰:‘夫國者前王之國,孤力弱勢劣,不能遵守社稷,奉承宗廟。’” 宋 葉適 《寶婺觀記》:“然而禬禳每效,福嘏頻集,邦人奉承,無敢不肅。”
(5).逢迎,阿谀。《金史·世宗紀中》:“兒輩尚幼,若奉承太過,使侈心滋大,卒難節抑,此不可長。”《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此時 劉八太尉 在貴妃面上,巴不得奉承 賈似道 。”《紅樓夢》第一○五回:“ 李禦史 今早又參奏 平安州 奉承京官,迎合上司,虐害百姓。”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五:“ 徐義德 沒理會 梅佐賢 的奉承,他焦急地想早一點了解黨和政府的意圖。”
(6).奉送,饋贈。《西遊記》第九八回:“ 三藏 無物奉承,即命 沙僧 取出紫金鉢盂,雙手奉上。”《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若過往客宦,偶然銀子缺少,在下就肯奉承。”《初刻拍案驚奇》卷八:“ 陳大郎 也年年往他州外府,覓些奇珍異物奉承。”
詞語分解
- 奉的解釋 奉 è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舉杯祝酒)。奉獻。奉祀。奉承(恭維,讨好。“承”讀輕聲)。 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為圭臬(把某些言論或事物當作準則)。奉行故事(按老規定辦事)。 敬辭,用于自己的舉動涉
- 承的解釋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奉承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奉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èng chéng,其含義隨時代演變有所擴展,具體如下:
一、詞義演變
-
古代含義
- 承受、遵行: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七年》,“奉承以來,弗敢失隕”,意為恭敬地接受并執行命令。
- 繼承:如《後漢書》中“陛下奉承洪業”,指繼承大業。
- 侍奉:《墨子·兼愛下》提及“奉承親戚”(“親戚”指父母),意為盡心照料。
-
現代含義
- 谄媚讨好:指用恭維、逢迎的言行讨好他人,如“奉承領導”。
二、基本含義與結構
- 核心定義:通過贊美或迎合的言行博取對方歡心,含一定貶義。
- 詞語結構:
- “奉”:表恭敬、順從;
- “承”:表接受、延續。
合指以恭維态度迎合他人。
三、例句與出處
- 古代用法
- “愚臣何足以識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漢書·晁錯傳》),意為“遵從”。
- 現代用法
- “但知奉承一人,不曉恩及百姓”(梁辰魚《浣紗記》),指谄媚權貴。
- “奉承的話,比殺人的刀還狠”(俗語),強調阿谀的危害。
四、近義詞與語境
- 近義詞:阿谀、逢迎、谄媚。
- 使用場景:多用于批評過度讨好他人、缺乏真誠的社交行為,如職場、社交場合中的功利性恭維。
通過以上分析,“奉承”一詞從最初的“遵行、繼承”逐漸演變為以貶義為主的“谄媚讨好”,體現了語言含義隨社會文化變遷的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奉承(fèng chéng)這個詞的意思是用言語或行為來迎合他人,以期獲得好處或赢得對方的喜愛和贊賞。
按部首來拆分,《奉承》這個詞由「大」和「辛」兩個部首構成。
「大」表示行為的程度,「辛」表示言辭措辭。
《奉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和《谷梁傳》中,形式為「奉言承」。
《奉承》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奉承」,和簡體字的書寫形式相同。
在古時候,「奉承」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一些文獻中會将「奉承」寫為「奉誠」。
以下是幾個關于「奉承」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總是喜歡奉承老闆,希望能得到加薪的機會。
2. 她會巧妙地奉承客戶,以獲取更多的生意。
3. 這些政客隻是口是心非地奉承選民,沒有真正的行動。
與「奉承」相關的組詞有:奉承話、奉承附和、奉承逢迎。
近義詞包括:拍馬奉承、谄媚奉承、阿谀奉承。
反義詞有:斥責、批評、不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