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道滅虢的意思、假道滅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道滅虢的解釋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道滅虢”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曆史典故的成語,拼音為jiǎ dào miè guó。其本義指以借路為名行侵占之實的策略,現多用于形容表面借助他人達成目的,實則暗藏損害對方利益的意圖。

該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記載晉國大夫荀息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承諾贈予虞君名馬和玉璧。虞國大夫宮之奇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勸谏虞君未果,最終晉國滅虢後回師途中順勢吞并虞國。這一事件被概括為“假道伐虢”,位列《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核心思想是“利而誘之,亂而取之”。

在現代漢語中,“假道滅虢”常用于警示人們警惕表面友好的欺騙行為,強調國際交往、商業合作中保持戰略清醒的重要性。例如《人民日報》曾引用該典故評論國際關系中某些國家的雙重标準行為。

近義表述包括“借途伐虢”“過河拆橋”,反義概念則有“守望相助”“肝膽相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為“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的計策”。

參考資料:

  1. 《左傳》全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三十六計》戰例解析(中華書局官網)
  3. 人民日報曆史典故專欄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假道滅虢”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曆史事件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延伸


四、示例與延伸閱讀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背景或語言學分析,可查看來源網頁(如漢典、百度文庫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飯半夏稻邊疆颩抹饽饽房操守策進誠欵川甽錯落參差道止短柱體嶞嶞獨樹不成林枋子返死發軟匪患恭勤宮裝歸鴈好高務遠黑白菜橫拱紅海侯者畫眉京兆吉裡骨碌浸涵睽仰困耗來生老貌梁丘俐亮亂世兇年鸾音鶴信路歧咩咩命素年度槃郁謙褊千椿啓發契據俅人讓官人才内閣入境問禁筲鬥神鴉雙兔碑遂疑天昏地暗突進土筍下黑虓然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