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滅虢的意思、假道滅虢的詳細解釋
假道滅虢的解釋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詞語分解
- 假道的解釋 經由;取道詳細解釋.借路。《左傳·僖公二年》:“ 晉 荀息 請以 屈 産之乘,與 垂棘 之璧,假道于 虞 以伐 虢 。” 杜預 注:“自 晉 適 虢 ,途出於 虞 ,故借道。”《南齊書·張欣泰傳》
- 虢的解釋 虢 ó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東虢(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西虢(在今陝西省寶雞縣東,後遷到今河南省陝縣東南)。 姓。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假道滅虢”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曆史事件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iǎ dào miè guó
- 字義:“假”指借,“道”指道路,“虢”是春秋時期位于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的諸侯國。字面意思為“借路滅虢”,引申為以某種名義為借口,實際達到消滅目标的目的。
二、曆史出處與典故
- 出處:最早記載于《左傳·僖公二年》,晉國大夫荀息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并贈送名馬、玉璧賄賂虞公。
- 典故:
晉獻公欲滅虢國,但需經過虞國領土。虞公貪圖晉國財物,不顧大臣宮之奇“唇亡齒寒”的勸谏,同意借道。晉國滅虢後,回師途中順勢滅虞,實現“一石二鳥”。
三、用法與延伸
- 詞性:中性成語,多含警示意味。
- 語法:作謂語、定語,常見于分析策略或警示潛在危機(如“警惕對手假道滅虢的計謀”)。
- 近義詞:假途滅虢、借刀殺人。
- 現代啟示:比喻表面借助他人,實則暗藏禍心,常用于提醒勿因小利忽視長遠風險。
四、示例與延伸閱讀
- 造句:“公司擴張時需謹慎,避免被合作方假道滅虢。”
- 擴展閱讀: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三十六計》中的“假道伐虢”策略分析。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背景或語言學分析,可查看來源網頁(如漢典、百度文庫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假道滅虢》的意思
《假道滅虢》是指利用假裝要幫助對方的方式,最終消滅對方。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故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假道滅虢》由“㔾”、“廣”、“巛”、“虍”、“彐”、“立”、“文”七個部首組成,筆畫總共為32畫。
來源
《假道滅虢》這個成語出自古代中國戰國時期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晉國攻打虢國,晉國的國君向虢國的國君提供了幫助,但實際上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最終以這種方式成功消滅了虢國。
繁體字
《假道滅虢》的繁體字為《假道滅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的寫法類似。
例句
使用《假道滅虢》的例句:
他以友好的姿态進入了對方的領土,但實際上是為了利用這個機會假道滅虢。
組詞
與《假道滅虢》相關的組詞有:
- 假裝
- 滅亡
- 謀取
- 攻擊
- 協助
近義詞
與《假道滅虢》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 包藏禍心
- 假意
- 假幹正事
反義詞
與《假道滅虢》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 循循善誘
- 明辨是非
- 以誠相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