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黄面老禅。 明 李贽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一文才如 涛 ( 薛涛 )者,犹能使人倾千里慕之,况持黄面老子之道以行游斯世,苟得出世之人,有不心服者乎?”
“黄面老子”是一个具有佛教文化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
佛教术语
指释迦牟尼佛。因佛陀身现金黄色光明相,故称“黄面”。该词常见于禅宗文献,用于尊称佛陀,强调其智慧与禅法传承,如明代李贽曾用此词代指佛教教义。
文学意象
在宋代释祖钦的《偈颂一百二十三首》中,“黄面老子”被赋予更生动的比喻:
黄面老子是一个成语,表示一个人面黄肌瘦,形容非常憔悴和衰老的样子。下面将对这个成语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进行介绍。
黄面老子的拆分部首是黄、面、老,共有10个笔画。
黄面老子最早见于明代李时中的《初学记》,原文是“黄面老子,有饥色如此者,古人多称为饿虎”。
黃面老子(繁體字)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黄面老子的写法为“黌麵考兒”。
他最近工作过度,变成了个黄面老子。
黄发老人、面黄肌瘦、老态龙钟
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干皱黄瘦
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年轻貌美
总结:黄面老子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憔悴和衰老的样子,通过拆分部首和笔画可知,它的组成部分是黄、面、老,共有10个笔画。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明代李时中的《初学记》,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为“黌麵考兒”,而繁体字的写法为黃面老子。除了黄面老子这个成语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如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以及反义词如红光满面、容光焕发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