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盂的意思、盤盂的詳細解釋
盤盂的解釋
亦作“ 盤杅 ”。圓盤與方盂的并稱。用于盛物。古代亦于其上刻文紀功或自勵。《戰國策·趙策一》:“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 趙 ,參分 趙國 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讎柞。” 吳師道 補正:“言其日見而不忘。”《韓非子·大體》:“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録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後漢書·崔駰傳》:“遠察近覽,俯仰有則,銘諸幾杖,刻諸盤杅。” 李賢 注:“杅亦盂也。” 晉 潘尼 《乘輿箴》:“雖以 堯 、 舜 、 湯 、 武 之盛,必有诽謗之木,敢諫之鼓,盤杅之銘,無諱之史。” 唐 司空圖 《解縣新城碑》:“竊惟自古恢揚盛業,激贊宏圖,朝則帶礪傳盟,家則盤盂著誓,必資麟筆,共振鲸鐘。” 章炳麟 《正仇滿論》:“戊戌百日之新政,足以書於盤盂,勒於鐘鼎。”
槃盂:盤與盂。盛水和盛食物的器皿。古代常将銘言或功績刻于盤盂,以為法鑒。《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琢之槃盂,傳以遺後世子孫。”《呂氏春秋·慎勢》:“功名著乎盤盂,銘篆著乎壺鑑。” 漢 王充 《論衡·亂龍》:“ 楚 葉公 好龍,墻壁槃盂皆畫龍。”
詞語分解
- 盤的解釋 盤 (盤) á 盛放物品的扁而淺的用具:茶盤。菜盤。托盤。 形狀像盤或有盤的功用的東西:字盤。棋盤。算盤。磨盤。 回旋,回繞,屈曲:盤旋。盤桓。盤剝(輾轉剝削)。盤曲。盤亘。盤郁(曲折幽深)。盤根錯節
- 盂的解釋 盂 ú 〔盂蘭盆會〕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為超度祖先亡靈所舉行的儀式。 一種盛液體的器皿:水盂。痰盂。漱口盂兒。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盤盂,是漢語中一個并列式複合詞,由“盤”和“盂”兩種古代盛器組合而成,常用于指代日用器皿或作為曆史見證的象征。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基本含義(指具體器物)
指古代用于盛放食物、水或其他物品的兩種常見器皿。
- 盤:指淺而敞口的器皿,通常用于盛放食物或承托物品。其形制較淺,口大底小或平底。《說文解字》釋:“盤,承盤也。” 主要用于盛放食物、水果或作為托盤使用。
- 盂:指一種較深、口略收的盛器,主要用于盛放液體(如水、湯、酒)或食物。《說文解字》釋:“盂,飲器也。” 盂的形狀通常比盤深,口部稍斂,容量較大。
- 合稱:“盤盂”連用,泛指日常飲食所用的器皿,強調其作為生活用具的普遍性。例如《韓非子·大體》中提到“彈五弦之琴,而歌《南風》之詩,天下無難事矣;服太阿之劍,而乘纖離之馬,天下無敵矣;執盤盂而飲,天下無渴者矣。” 這裡的“盤盂”即指代盛水的器皿。
二、 引申含義(象征與比喻)
由于盤盂多為金屬(如青銅)或陶制,堅固且可長久保存,古人常在其上刻鑄文字(如銘文),記錄重要事件、法令或箴言,使其具有了超越實用功能的文化和曆史意義。
- 象征曆史見證與記錄:刻有文字(尤其是警戒性文字)的盤盂被視為曆史的見證物,能長久保存以供後人借鑒。《呂氏春秋·察今》中著名的比喻:“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鼈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調。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夫孑孓之為蚊也,慈石之引鐵也,葵之向日也,雖有不敏者,必知之矣。故以目見者,形也;以耳聞者,聲也;以言告者,事也;以心慮者,意也。故曰: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近之論,聖人不能必。 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異形殊類,易事而悖,失處而賤,得勢而貴,聖人因而成之。故曰:‘刻舟求劍’,固惑矣;‘引嬰投江’,尤惑矣。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镆铘;良馬期乎千裡,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裡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殇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刻舟求劍’,固惑矣;‘引嬰投江’,尤惑矣。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镆铘;良馬期乎千裡,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裡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殇子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刻舟求劍’,固惑矣;‘引嬰投江’,尤惑矣。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镆铘;良馬期乎千裡,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裡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網絡擴展解釋
“盤盂”是古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器物定義
盤盂是古代盛放水和食物的器皿,通常由金屬或陶制成。其中,“盤”為圓形淺底的容器,而“盂”為方形或圓形的盛食器或水器()。
-
形制與用途
- 盤與盂常并稱,用于日常生活或祭祀活動。
- 圓盤(盤)與方盂(盂)的組合,體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二、引申意義
-
銘刻載體
古人常在盤盂上刻寫銘文,記錄功績、警句或自勵之辭,以此作為行為準則或警示。例如:
- 《戰國策》提到“著之盤盂”,指将盟約刻于器皿以示鄭重()。
-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引用商湯“盤盂刻日新之規”,強調修身自省()。
-
象征意義
盤盂因其日常使用和銘刻功能,逐漸成為“規範”“法鑒”的象征,如《後漢書》中“刻諸盤杅”即指以此為戒()。
三、文獻例證
- 《韓非子·大體》:“豪傑不著名于圖書,不録功于盤盂。”
說明盤盂銘文的重要性可與史書并列()。
- 《崔駰傳》:“銘諸幾杖,刻諸盤杅。”
強調将訓誡刻于日常器物以自警()。
四、總結
“盤盂”既是實用器皿,又是文化符號,其核心含義包括:
- 盛物器具(圓形盤與方形盂);
- 銘刻功績或箴言的載體;
- 引申為規範、法鑒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覽...
彩翠漕粟沉密寡言摛筆饬怪愁鄉寸函挫筆躭翫豆蔻沸潰紛奢負托扶危濟困更年期河汊合體回蹊假瘗結體禁閨救護員郡界雷令風行棱錐台迾禁立君曆年龍骧虎嘯龍種漏下錄取煤炭部蒙魌鳴飙泯滅目及莩甲漂搖錢過北鬥,米爛成倉前所未聞虬蓋麴法融融怡怡柔撫山斤燒地詩瘢束立肆察榻凳穨替涒鄰無列五衢鮮乏蕭梢喜劇信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