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述的意思、箋述的詳細解釋
箋述的解釋
猶著述。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明代兩異人》:“ 仲言 無目, 公起 口啞耳聾,兩君乃能勤於箋述,不廢吟詠,是難能也。”
詞語分解
- 箋的解釋 箋 (箋) ā 注釋:箋注。 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箋。信箋。 書信:箋劄。箋牍。華箋。 文體名,書劄、奏記一類:箋奏。奏箋(多呈皇後、太子、諸王)。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
- 述的解釋 述 ù 講話,陳說,叙述。述評。描述。論述。綜述。述職。述而不作。 修纂:著述。 循,順行:“報我不述”。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箋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由“箋”和“述”構成:
- 箋:原指書寫用的紙張或信劄,引申為文稿、書信()。
- 述:意為陳述、叙述。
組合後,字面含義為通過文字詳細陳述或記錄()。
二、引申義與用法
- 指代著述行為
在古籍中多表示“著述”,即撰寫文章或著作。例如清代俞樾在《茶香室三鈔》中提到“勤於箋述”,描述文人即便身體有缺陷仍堅持寫作()。
- 強調詳盡性
隱含“系統、細緻地闡述觀點”的意味,常見于學術或文學語境()。
三、使用場景
- 文學領域:描述文人創作,如“不廢吟詠,勤于箋述”。
- 正式表達:需詳細說明觀點時,可用“箋述”替代普通詞彙以增強書面感。
四、注意事項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體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指向(如“詳細叙述”或“著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箋述》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記錄、記述。下面将以段落标題的形式介紹《箋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箋述》的拆分部首為⺮(竹字底部)和⺻(豎邊框的匕字旁),其中⺮為它的主要部首,同時也是它的偏旁部首。
- 《箋述》的總共的筆畫數為11畫,其中⺮為1畫,⺻為10畫。
來源:
- 《箋述》的意思源于漢字的本義,其中“箋”指的是用竹簡、紙張等記錄事物的工具,而“述”指的是記述、記錄。
繁體:
- 在繁體字中,漢字《箋》保持不變,而《述》則寫作「述」。
古時候漢字寫法:
- 漢字《箋》在古時候寫作“蹇”,其形狀是一個人蹲着的樣子。
- 漢字《述》在古時候寫作“術”,其形狀略有不同,但整體上類似于現代寫法。
例句:
- 他用一本筆記本箋述了整個會議的内容。
- 這本書是一位古代學者用來箋述他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組詞:
- 箋書:指書信、信函等記錄文字的紙張。
- 箋牍:指古代的紙簡、筆記等文字記錄工具。
- 箋疏:指對權威文獻等進行詳細解釋、說明的文字記錄。
- 筆記:指記錄文字、注釋的方式或記錄的文字内容。
近義詞:
- 記錄、記載、寫下:都可以表示記錄、記述的意思。
反義詞:
- 忘記、遺忘:表示不再記得或丢失了對某事的記錄和記述。
總結:
《箋述》是漢字詞語,意思是記錄、記述。它的拆分部首是⺮和⺻,總筆畫數是11畫。《箋述》的來源與漢字的本義有關,其繁體形式保持不變。在古時候,它們的寫法分别為“蹇”和“術”。一些相關的詞語有箋書、箋牍、箋疏和筆記。它的近義詞包括記錄、記載和寫下,反義詞則為忘記和遺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