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如之何的意思、末如之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如之何的解釋

猶言無法對付,莫可奈何。《論語·子罕》:“子曰:‘……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而已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塞難》:“若待俗人之息妄言,則俟 河 之清,末為久也。吾所以不能默者,冀夫可上可下者可引緻耳。其不移者,古人已末如之何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端平襄州本末》:“九月十日,聞 王旻 帶所納叛軍來 襄 ,人疑其反復不常,而末如之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如之何”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成語,其含義與“莫如之何”相近,表示對某種情況或問題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析:

  1. 釋義與用法

    “末如之何”中的“末”通“莫”,意為“沒有”,“如之何”即“如何應對”。整體可直譯為“不知如何應對”,引申為對事物的發展或困境無法改變或解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無力改變的客觀現實。例如:“事态已至此,衆人皆末如之何。”(《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2. 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論語·子罕》:“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此處孔子感歎若人聽勸卻不改正,則自己也無可奈何(來源:《十三經注疏》)。

  3. 近義與辨析

    與“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等詞義近,但“末如之何”更側重因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行動,隱含被動性。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猶言無法對付,莫可奈何”。

  4. 現代應用示例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例如:“面對曆史洪流,個人常感末如之何。”(《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5.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及《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權威辭書,相關例句引自古典文獻及現當代規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末如之何”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演變

  1. 《論語》中的源頭
    • 出自《論語·子罕》和《衛靈公篇》,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為“不主動思考對策的人,我也無法幫他解決問題”。
  2. 後世文獻引用
    • 晉代葛洪《抱樸子·塞難》提到“其不移者,古人已末如之何也”,強調對固執之人的無奈。
    •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用此詞描述對反複無常者的束手無策。

用法與特點

近義與延伸

“末如之何”既是對現實困境的客觀描述,也暗含對被動态度的批評。其雙重出處(《論語》與《抱樸子》)反映了古代思想中對人性與處世的深刻觀察。

别人正在浏覽...

白琯畜憤綽趣躭愛單銜德本典簿砥草風斤風書覆亡甘辛供置瓜分罣戀管材官蔭貴主害寇駭形含俱録合作還淳反古歡樂會錢醮席金汋捐位空盡袴角老耋溜垂流馬漏目洛如花賣國蒙穉名山勝水徘徊攀陟牽埭遷延時日切急啓機缺齧羣鹿去痛容成子沙狗山不轉路轉燒堿兟兟碎事泰晤士河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謄録院拖債顯拔相勝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