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徨徨的意思、徨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徨徨的解释

[agitated] 心神不安的

侧焉徨徨商去留。——龚自珍《尊隐》

详细解释

心惊不宁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徒徊徊以徨徨兮,魂魄眇眇而昬乱。” 李周翰 注:“徊徨谓心惊,昬乱谓迷惑。言惊其壮丽令魂魄眇然迷惑。” 宋 梅尧臣 《和宋中道见寄》诗:“ 仲尼 生世尚徨徨,岂能强聒争蹌蹌。” 清 龚自珍 《尊隐》:“朝士僝焉偷息,简焉偷活,侧焉徨徨商去留,则山中之岁月定矣。”《再生缘》第四回:“威凛凛,军官拥护分街路;静沉沉,黎庶徨徨站两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徨徨(拼音:huáng huáng)是一个汉语叠词形容词,源自单字“徨”,形容内心不安、犹豫不决或徘徊不定的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与语言学角度分项阐释其含义及用法:


一、基础释义与字形溯源

  1. 词义核心

    “徨徨”侧重表达因迷茫、焦虑或无所适从而产生的徘徊心理。《汉语大词典》释为“心神不宁,彷徨不定”,强调主体在行动或决策时的犹豫状态。

    :面临人生抉择时,他心中徨徨,难以决断。

  2. 字形关联

    “徨”从“彳”(道路)与“皇”(本义为“大”),《说文解字注》指出其引申为“彷徨,徘徊观望之貌”,暗示在道路上的往复迟疑,隐喻心理活动。


二、语义演变与古典用例

  1. 古义溯源

    先秦文献中,“徨”多与“彷”连用为“彷徨”,表徘徊动作。汉代后叠用为“徨徨”,强化心理维度。如《诗经·邶风》毛传注“彷徨,犹徘徊也”,后引申为内心不安。

  2. 文学经典用例

    • 鲁迅《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此处的矛盾心境可解读为“徨徨”的现代文学投射。
    • 《楚辞·九章》有“怅徨徨兮永思”,描写诗人失意时的精神游离状态。

三、现代应用与权威参考

  1. 语境适配

    现代汉语中,“徨徨”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描述人在重大抉择(如职业、情感)时的心理困境。需区别于“彷徨”(侧重行为徘徊)、“惶惶”(强调恐惧),其核心在“不确定感”。

  2. 权威文献佐证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徨徨”为“彷徨”的叠词形式,释义为“形容心神不宁”。
    • 语言学家吕叔湘在《文言虚字》中分析叠词结构时,以“徨徨”为例说明汉语通过重复强化情感的表达机制。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许慎(清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中华书局, 2013.
  3. 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9.
  4. 鲁迅. 《野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网络扩展解释

“徨徨”是一个叠词形式的形容词,读音为huáng huáng,主要用于形容心神不宁、犹豫徘徊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用法与语境

3.与“彷徨”的关联

4.权威来源参考

5.应用场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徨”的单字释义(如部首、笔画等),可参考汉典等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

拔兵帮带贲典拂过弊混不中惨冽册历场事称伐惩羹吹齑虫书鸟篆初宵从享村场锉斩躭嗜顶对低气压地下修文反本还原繁嚣佛骨改正钩爪贯穿融会虹桥怀奇欢叫虎班兼士见死不救僭轶椒兰进退亡据疚心疾首两头纤纤崚隆美臝行率健鄳阸木瓜瓯宰槃鼓潘杨趋利避害三代沈郎腰蛇珠侍读博士首尾共济水栅疏旷铁板红泪录颓纵尾生仙华险魄心浮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