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發的意思、髫發的詳細解釋
髫發的解釋
小兒垂發。引申為幼年。《後漢書·伏湛傳》:“髫髮厲志,白首不衰。” 唐 張說 《府君墓志》:“閔餘髫髮,遭家不造。” 康有為 《請禁婦女裹足折》:“女子體弱,尤宜愛護。乃乳哺甫離,髫髮未燥,筋肉未長,骨節未堅,而橫縶弱足,嚴與裹纏。”
詞語分解
- 髫的解釋 髫 á 古代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頭發:垂髫。髫年(指幼年)。髫齡。髫龀(指童年)。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專業解析
髫發(tiáo f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兒童垂于額前或腦後的短發,是孩童發式的典型特征,常作為兒童時期的代稱。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如下:
-
字源與結構:
-
本義與核心指代:
- 指古代兒童(尤其是男童)未束發冠笄前,自然垂下的頭發。這種發式常見于額前或後頸部位。
- 因其為孩童特有發式,故“髫發”常直接借指童年或兒童時期。例如,“髫發之年”即指幼年。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髫”字條釋義。
-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髫發”常與“垂髫”并用,“垂髫”即指兒童垂下的頭發,是“髫發”的生動描述。
- 在古文中,“垂髫”或“黃發垂髫”(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兒童)常并提,用以泛指老幼或整個百姓群體,最著名的例子見于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賦予了“髫發”更深的社會文化含義,成為孩童的象征符號。來源參考: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及曆代注釋(可參考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相關條目:https://mylib.nlc.cn/web/guest/zhgjzyk)。
-
相關詞彙:
- 髫年/髫齡: 指童年。
- 髫童: 指兒童。
- 垂髫: 同“髫發”,指兒童下垂的頭發,也代指兒童或童年。
- 總角: 指兒童将頭發分束成兩個發髻(狀似角),常與“垂髫”一起作為童年不同階段的發式代稱(“總角”稍晚于“垂髫”)。
“髫發”一詞,從具體的兒童垂發樣式出發,通過借代和象征,在漢語中穩固地承載了“童年”、“兒童”這一抽象概念,并融入經典文學意象,體現了漢語詞彙深厚的文化積澱。其釋義在權威辭書和經典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髫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髫”指古代兒童下垂的短發,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即用此意;“發”在此處讀作fà(非fā),特指頭發。因此,“髫發”字面意思為兒童垂下的頭發,常用于代指幼年階段。
二、出處與引申義
- 代指幼年
如《後漢書·伏湛傳》中“髫髮厲志,白首不衰”,即以“髫發”形容年幼時期。
- 強調年齡特征
古代常以頭發樣式區分年齡,如“垂髫”專指孩童(未束發),而“總角”指稍長少年(束發為髻)。
三、例句與用法
- 文學表達:“髫發未燥,筋肉未長”(康有為《請禁婦女裹足折》),形容幼年體弱。
- 現代應用: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如“髫發之年”指童年時期。
“髫發”是典型的借代詞彙,通過兒童發型特征指代特定年齡階段,常見于古典文獻。其核心含義為幼年垂發,引申為童年時光。
别人正在浏覽...
隘阒暗靜傲佷白駒過郤背角崩脆憋拗逼熟參勸策告禅衆抽分牀屋大花邊呆傻大撓弟徒斷産額定匪夷所思風濤夫妻店甘罷甘戰挂秦金規費好女兒花黑丑闳侈不經懷霜花紹家仇矯上教演紀念冊九功舞闚圖昆台立業成家買辦妙色缪葛謀殺頃時碁枰虬髯公氣咻咻日額三普瑟弄琴調甚言說得去縮版擡手頹暮外甥玩繹弦月窗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