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花岗起义的意思、黄花岗起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花岗起义的解释

又称“辛亥广州起义”。同盟会举行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以黄兴为首的百余名敢死队员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分路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一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伤亡过重而失败。后有七十二具烈士遗体葬于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震动全国,不久武昌起义爆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或“三·二九广州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武装反清革命行动。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可作如下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黄花岗起义指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由中国同盟会骨干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发动的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地点临近广州黄花岗(今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故史称“黄花岗起义”。此次起义虽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极大鼓舞了全国革命士气,为同年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核心要素解析

  1. 历史背景

    起义发生于清末民族危机深重时期,革命党人受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思想感召,选择广州作为突破口,试图建立民主共和国。

  2. 行动经过

    起义军分四路进攻两广总督署等清廷要害,黄兴亲率“选锋队”(敢死队)百余人浴血奋战。因计划泄露、兵力分散,最终遭清军镇压,革命志士伤亡惨重。

  3. 历史影响

    起义牺牲的86位烈士中,72人遗骸葬于黄花岗(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孙中山评价其为“惊天地、泣鬼神之举”,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爆发。

三、文化符号意义

“黄花岗”一词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精神象征。汉语语境中常以“黄花岗精神”喻指为国献身的崇高气节,相关纪念设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权威参考资料:

  1. 《辞海》(第七版)“黄花岗起义”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辛亥革命专题展览说明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反清武装起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由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武装起义,又称“广州起义”“三·二九起义”。起义由黄兴担任总指挥,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失败后,72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故得此名。


二、背景与筹备

  1. 历史背景

    •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列强侵略加剧,民众反清情绪高涨。同盟会成立后,多次组织起义均未成功。
    •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等人在马来半岛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发动大规模起义。
  2. 筹备过程

    • 黄兴在香港设立统筹部,在广州越华路小东营五号建立指挥部,并联络新军、会党等力量。
    • 原计划分十路进攻,后因消息泄露、军械延误等原因调整为四路,最终仅黄兴一路按计划行动。

三、起义经过

  1. 爆发时间
    起义原定于1911年4月13日,后因变故推迟至4月27日。当天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进攻两广总督署。

  2. 激烈战斗

    • 起义军攻入总督衙门,但清军早有防备,双方展开巷战。因寡不敌众,革命党人伤亡惨重,黄兴负伤撤退。
    • 战况持续一昼夜,共86人牺牲,其中72人遗骸后被收葬于黄花岗。

四、结果与历史意义

  1. 直接结果
    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清廷的镇压暴行激起了更大民愤,加速了革命进程。

  2. 深远影响

    • 孙中山评价其为“惊天地、泣鬼神”,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前奏,为同年10月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基础。
    • 起义展现了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推动了全国反清浪潮的高涨,最终导致清朝覆灭。

五、相关纪念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光明网、凤凰网等来源的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干按辞白髦白菘半掩门贝壳边街宾帱不甩成功率陈谷子烂芝麻媸妍杵触翠雾粗实顶格独无冯迟羔儿广播站馆客过桥环内歡头花样子麾诃架工嘉赖介词鸡鹿塞旧服扣压狂司马烂熳礨硌良干立化离却流涧楼槛慢车摩托化步兵目眩神摇嬭房昵侍扭曲谦靖清雪扰冗日久岁长山阁甚是时间与空间失声痛哭私觌官随牙探空靴兔客徒衞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