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書·裴果傳》:“ 果 從軍征讨,乘黃驄馬,衣青袍,每先登陷陣,時人號為‘黃驄年少’。”後以“黃驄少年”指勇敢的年輕人。 唐 韋應物 《送孫徵赴雲中》詩:“黃驄少年舞雙戟,目視傍人皆辟易。”
“黃骢少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書·裴果傳》。據記載,北周将領裴果在征戰中常騎黃骢馬、穿青袍沖鋒陷陣,時人稱其為“黃骢年少”,後演變為“黃骢少年”,代指勇敢的年輕人。
字面與引申義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韋應物在《送孫徵赴雲中》中寫道:“黃骢少年舞雙戟,目視傍人皆辟易”,以“黃骢少年”形容孫徵的英勇氣概。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出現于曆史文學或成語解析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義色彩。
“黃骢少年”源自北周名将裴果的典故,後通過文學作品傳播,成為形容勇敢青年的固定表達,讀音為huáng cōng shào nián。
《黃骢少年》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黃、骢、少、年組成。下面将對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具體解釋。
成語《黃骢少年》的四個字分别由“黃”、“骢”、“少”、“年”組成。其中,“黃”是由“黃業”組成,它是金字旁的一個漢字部首;“骢”是一個指馬的字,由“馬”和“叢”兩個部首組成;“少”是由“少讠”組成,它是言字旁的一個漢字部首;“年”是由“幹”和“廴”兩個部首組成,它是延字旁的一個漢字部首。
《黃骢少年》這個成語出自北宋辛棄疾的《易安居士集·幼時即事》一文中。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年少時騾子的毛發呈現黃色,象征着年少時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形象。
《黃骢少年》的繁體字是「黃驄少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黃骢少年》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黃驄少年」。
他是個黃骢少年,充滿了朝氣和活力。
《黃骢少年》這個成語中的詞語可進行衍生組詞,如:黃骠馬、少不經事、黃發兒童等。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有:成童少年、少小無猜。
這個成語的反義詞有:衰頹老年、頹廢中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