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出掠奪。《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得雜畜千餘頭以贈 卓 ” 裴松之 注引《吳書》:“郡召 卓 為吏,使監領盜賊。 胡 嘗出鈔,多虜民人, 涼州 刺史 成就 辟 卓 為從事,使領兵騎讨捕,大破之。”
“出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需結合來源和用法區分:
含義:指外出掠奪或劫掠。
出處: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記載:“胡嘗出鈔,多虜民人。”此處“出鈔”描述邊疆民族外出掠奪的行為。
用法:多用于古代軍事或社會動蕩背景,如“胡人出鈔”即外族劫掠。
含義:指金融設備(如ATM機)中鈔票的吐出動作。
例句:
需結合語境判斷詞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
《出鈔》是指銀行或金融機構向公衆發行紙币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中,出鈔是貨币流通的重要環節,通過出鈔可以滿足市民的日常交易需求。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出鈔》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出(chū)和鈔(chāo)。
出部的筆畫數為: 5
鈔部的筆畫數為: 11
段落三:來源和繁體《出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字的發展。繁體字中,出字為「齣」,鈔字為「鈔」。
段落四: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出字的寫法較為複雜,有多種變體,例如「齣」和「祈」。而鈔字的寫法也有不同的變體,包括「鈔」和「鄛」。
段落五:例句1. 銀行每天都要出鈔,以供市民使用。
2. 需要付款時,請到櫃台出鈔。
段落六: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出鈔機、出鈔口、出鈔員。
近義詞:發鈔、發币、印鈔。
反義詞:收鈔、存鈔、回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