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片紙。蹏,即“蹄”(赫蹄),指小而薄的紙。 明 王錫爵 《<弇州詩集>序》:“於是尺蹏片牘名山大川之藏畢登簡,而天下始覩公之大全。”
(2).借指書劄。 清 錢謙益 《十六日雨中邀徐于諸人看燈口占代簡》:“曲欄陰靄意萋迷,發興邀賓走尺蹏。”
“尺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片紙/薄紙
“尺蹏”原指小而薄的紙張(“蹏”通“蹄”,即“赫蹄”),特指漢代的一種小幅薄紙。例如明代王錫爵在《<弇州詩集>序》中提及“尺蹏片牘”,形容文字記錄載體。
代指書信或文書
引申為書信、書劄的雅稱。如清代錢謙益的詩句“發興邀賓走尺蹏”,即以“尺蹏”代指邀請友人的信函。
需注意“尺蹏”與“尺蠖”(一種昆蟲)的區分,二者字形相近但含義無關。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
《尺蹏》(chǐ t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尺子量着牆上的一點腳印”。這個詞用于形容事物或人的輕微痕迹。
《尺蹏》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屍”和“足”,其中“屍”意思是屍體,用作偏旁的時候代表靜止或死亡,而“足”表示腳步。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
《尺蹏》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之什·尺蹏》中,其中寫道:“尺蹏之害,言踧踖則嚣。”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引申為形容微小痕迹的詞語。
《尺蹏》的繁體字為“尺躰”,保持了原來的意義和發音。
在古時候,漢字《尺蹏》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文寫法為“尺跌”,其中“跌”是“足”字的古體,表示腳下行走的意思。
1. 他的尺蹏隻留下了微弱的腳印,顯然他剛剛經過這裡。
2. 牆上的尺蹏告訴我們,昨晚有人試圖翻牆進入。
尺子、腳印、輕微、痕迹、量度
腳印、足迹、痕迹
明顯、明确、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