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驚慌而舉止失常,不知所措。《北齊書·元暉業傳》:“ 孝友 臨刑,驚惶失措, 暉業 神色自若。”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韓生》:“家唯孀母并一姊,聞之,驚惶失措,急至閣,撫屍大慟。” 吳晗 《燈下集·談曹操》:“ 曹操 死, 青州 軍驚惶失措,以為天下又要大亂了。”
“驚惶失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ng huáng shī cuò,形容人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因極度驚慌恐懼而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應對。以下是詳細解析:
驚惶
失措
指人在面對意外或危險時,因過度驚慌導緻思維混亂、行為失控的狀态。例如:
例:地震突襲,衆人驚惶失措,場面一度混亂。()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更精準地理解并運用這一成語。
“驚惶失措”是一個常用詞組,意思是因為突發的情況或者突如其來的危險使人感到非常恐慌和困惑。
“驚惶失措”的第一個字“驚”由“心”和“京”組成,心是部首,該字由11劃構成;第二個字“惶”由“忄”和“皇”組成,忄是部首,該字由11劃構成;第三個字“失”由“非”和“大”組成,非是部首,該字由5劃構成;最後一個字“措”由“手”和“巳”組成,手是部首,該字由11劃構成。
“驚惶失措”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書·藝文志》中的“雞驚故措”,用來形容雞因為受驚而亂竄的樣子,後來引申為人類受驚恐而慌亂無措的狀态。在繁體漢字中,“驚惶失措”可以寫作“驚惶失措”。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很多字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據史書記載,在秦漢時期,“驚”字的寫法為“
1. 當地居民在地震發生時陷入了驚惶失措的狀态。
2. 孩子一聽到爆竹聲就驚惶失措地往媽媽的懷裡鑽。
驚恐、驚慌、恐懼、困惑、迷惘、困擾
慌亂、慌張、惶恐、驚駭、慌忙
冷靜、從容、泰然、鎮定、淡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