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階。 漢 代祿六百石以上佩之, 南朝 諸州刺史多用銅印, 唐 諸司、 宋 六部以下用銅印, 清 府、州、縣皆用銅印。《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墨綬。” 唐 李颀 《送崔嬰赴漢陽》詩:“纔年三十佩銅印,知爾弦歌 漢水 清。”《宋史·輿服志六》:“印制。兩 漢 以後,人臣有金印、銀印、銅印。 唐 制,諸司皆用銅印, 宋 因之。”
銅印是古代以銅為材質制作的印章,其含義和用途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銅印即銅制印章,官私皆可使用。官印代表官員的職權等級,如漢代規定俸祿六百石以上的官員佩戴銅印,南朝時多用于刺史,唐代各司、宋代六部以下機構,清代則限定府、州、縣層級官員使用(參考來源:)。
二、曆史演變
三、文化象征 銅印在文學中常象征權威與地位。例如唐代李颀詩句“才年三十佩銅印”,描述青年官員的仕途成就()。成語“銅印”也引申為具有威信的人物代稱()。
四、私印用途 除官印外,銅印亦用于私人領域,如書畫閑章、齋室印、收藏印等,體現個人身份與藝術價值()。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典章制度,可查閱《漢書·百官公卿表》《宋史·輿服志》等文獻()。
《銅印》一詞指的是古代君主或高官所使用的銅質印章。在曆史上,銅印象征着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通常被用來蓋章認證重要政令文件或批準特殊事項。
《銅印》一詞的拆分部首為金,表示與金屬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8。
《銅印》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銅印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而銅印的制作和使用在秦漢時期達到巅峰,并持續在後代王朝流傳。
《銅印》的繁體字為「銅印」。
在古代,「銅印」被寫作「銅印」,字形基本與現代相同,隻是字體略有差異。
1. 皇帝下令,用銅印蓋章,表示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決定。
2. 這塊銅印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護身符,它傳遞着君主的權力和威嚴。
1. 銅器: 指用銅做成的器物。
2. 銅錢: 古代中國流通的貨币,以銅為材質。
3. 銅雀台: 古代漢朝時期的一處宮殿,上面有銅雀之像。
1. 鐵印: 用鐵制成的印章。
2. 金印: 用金制成的印章。
3. 玺印: 君主或貴族所使用的印章。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