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遣唐使的意思、遣唐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遣唐使的解釋

日本 派遣至我國 唐 朝的使節。公元630-895年間,遣 唐 使到達 唐 朝者共十四次(一說實為十三次)。使團人員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學僧及工作人員,一次人數往往多至數百人。 中國 的文物制度因而傳入 日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遣唐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

日本朝廷在公元7世紀至9世紀(中國唐朝時期)派往中國的官方使節團。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含義的詳細拆解與闡釋:

  1. 詞義構成:

    • 遣: 意為“派遣”,指日本朝廷主動、有組織地派出。
    • 唐: 指代中國曆史上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之一。
    • 使: 意為“使者”、“使節”,代表國家或朝廷執行外交、文化等任務的官方人員或團體。
    • 因此,“遣唐使”字面意思即“(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者(團)”。
  2. 曆史背景與目的:

    • 遣唐使制度始于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終于894年(日本宇多天皇寬平六年,唐乾甯元年),曆時約260餘年。
    • 其主要目的是學習唐朝先進的制度、文化、科技和佛法。日本朝廷希望通過派遣使團,全面吸收唐朝的律令制度、典章文物、天文曆法、醫學、建築、藝術、宗教(主要是佛教)等,以促進日本社會的進步和國家建設(如著名的大化改新即深受唐制影響)。[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相關研究文獻]
    • 此外,也兼有外交朝貢、貿易往來的意圖。
  3. 使團組成與活動:

    • 遣唐使團規模龐大,通常由數百人組成,包括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以及大量的留學生(長期留學者)、學問僧(學習佛法的僧人)、翻譯、醫師、工匠、水手等。
    • 他們抵達唐朝後,主要在都城長安(今西安)和洛陽活動,觐見唐朝皇帝,遞交國書與貢品,參加宮廷禮儀活動。
    • 留學生和學問僧被安排到國子監等機構學習,或到著名寺院求法,廣泛涉獵儒家經典、律令制度、文學藝術、佛教典籍、科學技術等。[來源:陝西曆史博物館關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展覽資料及研究]
    • 他們大量抄錄、購買書籍(如《唐律疏議》、儒家經典、佛經、詩文集、醫書等),并将這些典籍、技術、藝術品乃至生活方式帶回日本。
  4. 曆史影響與意義:

    • 對日本: 遣唐使是日本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官方學習活動之一。它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變革與發展,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如律令制)、都城建設(如平城京、平安京仿長安布局)、文字(漢字的使用與假名的創制)、宗教(佛教的興盛)、文學藝術、服飾飲食等方方面面,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礎,史稱“唐風文化”時期。著名人物如阿倍仲麻呂(晁衡)、吉備真備、空海、最澄等均曾作為遣唐使成員或隨行留學僧入唐。[來源: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亞洲曆史資料中心”相關檔案及研究論文]
    • 對中日關系: 遣唐使是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黃金紐帶,促進了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交流,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誼。
    • 詞語象征: 在現代漢語中,“遣唐使”一詞已超越其曆史指代,常被用來象征大規模、系統性地學習外國先進文明的行為或時代。
  5. 時間跨度與分期:

    • 一般認為遣唐使共派遣了約19次(其中成行并抵達唐朝的約15次)。依據其目的和規模,可分為:
      • 初期(630-669年): 以建立外交關系、了解唐初制度為主。
      • 盛期(702-752年): 規模最大,學習内容最全面,文化交流最深入。
      • 後期(759-894年): 規模縮小,後期因唐朝内亂(安史之亂後國力衰退)及日本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國風文化萌芽)而最終廢止。[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唐研究》相關論文]

“遣唐使”一詞精準概括了日本在唐朝時期為汲取先進文明而派遣官方使團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及其深遠影響,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遣唐使是日本在公元7至9世紀期間派往中國唐朝的官方使節團,其曆史意義和文化影響深遠。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遣唐使(日語:けんとうし)是日本朝廷為學習唐朝先進制度與文化而派遣的外交使團,成員包括官員、學者、工匠、留學生等。其名稱直譯為“派往唐朝的使者”,核心目的是全面吸收唐代文明。

二、時間與規模

三、使團構成與使命

  1. 核心成員: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
  2. 專業人才:醫師、畫師、樂師、造船工匠、陰陽師等技術人員。
  3. 文化使者:留學生(如吉備真備)、留學僧(如空海)長期駐唐學習。
  4. 主要任務:學習唐朝律令制度、典章文物、佛教思想、建築技術等,并帶回典籍與器物。

四、曆史影響

  1. 政治改革:推動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大寶律令》。
  2. 文化傳播:漢字、儒學、佛教、茶道、建築(如平城京仿長安布局)傳入日本。
  3. 技術引進:唐朝的農業工具、紡織、鑄币、天文曆法等技術被系統移植。
  4. 人物交流:阿倍仲麻呂(晁衡)與李白、王維的詩文交往成為中日友誼佳話。

五、航行與終結

使團多從難波港(今大阪)出發,後期航線橫渡東海直達揚州/明州(甯波)。因海上風險巨大,約1/3人員可能葬身波濤。894年因唐朝内亂和日本本土化完成而終止派遣。

擴展閱讀建議:可通過(遣唐使文化影響)、(曆史分期)等來源獲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絆絆磕磕北溟鄙耇尺布鬥粟耽意大願電介質碘鎢燈怼筆噶嗒關弓盤馬黑騰騰鴻術歡動黃家女胡憐婚戀嫁雞隨雞堅執不從剿滅界練津塗計日僦稅決策學劇旁狂釁攔網領受蒙魌眇視弭謗民和年稔陌生人目斷鱗鴻爬拉貧而無谄蒲蘆強權氣決勤懇棄僞從真任達不拘喪佩蝨建草時異事殊石友書號思想方法同賀途術為虎傅翼無上将軍烏衣諸郎汙濁銜玉骁果小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