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卓越的功績。 明 張居正 《答應天巡撫宋陽山》:“去歲海洋之捷,誠為奇勣。”
謂卓越的功績。《南史·恩倖傳·司馬申》:“若使撫衆守城,必有奇績。” 明 吳承恩 《平南頌》:“非曠代之奇績也歟!”
“奇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qí jì,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非凡的成就或出人意料的成績,強調功績的卓越性與獨特性。
詞源與演變
該詞源自古代漢語,最初用于形容君子的行為若過于奇特則難長久(如《論語》相關典故),後逐漸演變為褒義詞,強調卓越成就。
例如明代張居正曾用“奇績”描述軍事勝利:“去歲海洋之捷,誠為奇績”。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如曆史文獻、人物評價等。例如:
近義詞與辨析
可譯為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或remarkable feat。
如需更深入的語料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文獻原文。
詞義:《奇績》一詞指的是罕見的成就或傑出的業績。
拆分:《奇績》這個詞由部首“女”和“工”組成,其中“女”是指的女性,而“工”則表示為工作或努力。
筆畫:《奇績》這個詞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奇績》一詞最早出自《左傳》中描述魯國大夫公子開方的成就時,用以形容其出色的才能和傑出的表現。
繁體:《奇績》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奇績」。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奇績》這個詞的義項和形狀在古代寫法中并無太大變化。
例句: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