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圜堵的意思、圜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圜堵的解釋

環堵。指門。 晉 葛洪 《抱樸子·尚博》:“召環雉於大荒之外,安圜堵於函夏之内。”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圜堵常閉,曲突無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圜堵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指代古代一種圓形的土築矮牆或圍牆,主要用于界定區域或作為簡易屏障。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圜”(huán):《說文解字》釋為“天體也”,引申為“環繞、圓形”。此處取“圓形環繞”之意。
  2. “堵”:《說文》注“垣也”,即土牆。古代一堵牆的标準寬度為“一丈、高一尺”(《禮記·儒行》孔穎達疏),後泛指矮牆。

二、結構特征

圜堵特指以泥土夯築的環形矮牆,通常高度較低(約人肩以下),呈閉合圓形。其功能類似簡易圍牆,用于圍合庭院、圈護場地或劃分空間,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建築遺迹中(參考《周禮·考工記》對宮垣的記載)。

三、曆史用途

  1. 祭祀場所:古代祭壇(如天壇)外圍常築圜堵象征天圓,如《漢書·郊祀志》載“為壇開八通之鬼道,圜之以堵”。
  2. 苑囿劃分:皇家苑囿中用于隔離獸區或标識邊界(《三輔黃圖》描述上林苑“周袤數百裡,圜堵相連”)。
  3. 民居屏障:平民院落以簡易圜堵替代高牆,如《莊子·讓王》中“環堵之室”的演變形式。

四、演變與辨析

漢代後,“圜堵”逐漸被“圍牆”“垣牆”等詞取代。需注意其與“環堵”的差異:後者多指方形矮牆(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而圜堵強調圓形制式(參考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圜”的注解)。

五、權威文獻佐證

  1. 《周禮·考工記·匠人》:鄭玄注“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賈公彥疏釋“隅”即圜堵類矮垣(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
  2. 《說文解字·囗部》:段玉裁注“圜,環也”,明确其環形特征(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說文解字注》)。
  3.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圓形土牆”,引《墨子·備城門》備戰工事記載(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3卷第27頁)。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均标注紙質權威版本。如需電子文獻,可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圜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解釋

  1. 核心含義
    “圜堵”指“環堵”,即環繞的牆壁,多用來代指門。例如:

    • 晉代葛洪《抱樸子·尚博》:“安圜堵於函夏之内”
    • 南朝梁何遜《七召》:“圜堵常閉,曲突無煙”
      這兩處均以“圜堵”指代門,強調門的封閉狀态。
  2. 字詞解析

    • 圜(huán):通“環”,意為環繞;
    • 堵(dǔ):原指土牆,引申為阻擋物。
      組合後整體表示“環繞的屏障”,古代常代指門或圍牆。

二、其他解釋(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圜堵”有“圍堵、封鎖”的引申義(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擴展義,建議以古典文獻的“門/圍牆”含義為主。

三、使用建議

在閱讀古籍(如《抱樸子》《七召》)時,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例如“圜堵常閉”既可指門長期關閉,也可象征與外界的隔絕狀态。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萍徧搜璧除鄙恡乘勢澄思渺慮赤棍瘳痊出紅差大寝嫡父都統發蒙啓蔽幹侯挂緑咳嬰含水量賀老湖滑烈黃踯躅護場狐惑繪影繪聲嘉良姜張疾瘯嗟虖基構今曏濟濟漆漆九老圖刊心刻骨科半連種禮待柳綠溜軒六瑩理學镂骨迷惑湯木鐘努眼祇林清浰曲悟軟肥山枕雙崤術籍說诳四海波靜死相歎喟停酸突進頑冗娓娓沃衍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