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堵。指門。 晉 葛洪 《抱樸子·尚博》:“召環雉於大荒之外,安圜堵於函夏之内。”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圜堵常閉,曲突無煙。”
“圜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核心含義
“圜堵”指“環堵”,即環繞的牆壁,多用來代指門。例如:
字詞解析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圜堵”有“圍堵、封鎖”的引申義(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擴展義,建議以古典文獻的“門/圍牆”含義為主。
在閱讀古籍(如《抱樸子》《七召》)時,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例如“圜堵常閉”既可指門長期關閉,也可象征與外界的隔絕狀态。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圜堵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阻止、封鎖、封閉。圜堵由圜和堵兩個字組成。
下面是對圜堵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圜:由囗(圍牆)和刖(踢)兩個部分組成,總共有5畫。
堵:由土(土土堆)和士(土牆)兩個部分組成,總共有11畫。
圜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形式為圞堵。在古時候,漢字并沒有完全固定的形式,因此圜堵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這是圜堵的一個古代寫法:圜壂。壂字的意思是堵塞、封閉。
圜堵的例句:
1. 在戰争期間,敵軍采取圜堵策略,使我軍無法突破。
2. 由于天氣原因,航班被圜堵,無法起飛。
與圜堵相關的其他詞語:
組詞:圜團(形容局勢封閉)、堵截(阻止前進)、堵塞(使通道關閉)。
近義詞:封鎖、阻塞、隔離。
反義詞:暢通、開放、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