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圜堵的意思、圜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圜堵的解释

环堵。指门。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召环雉於大荒之外,安圜堵於函夏之内。”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圜堵常闭,曲突无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圜堵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指代古代一种圆形的土筑矮墙或围墙,主要用于界定区域或作为简易屏障。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分析:

一、字义解析

  1. “圜”(huán):《说文解字》释为“天体也”,引申为“环绕、圆形”。此处取“圆形环绕”之意。
  2. “堵”:《说文》注“垣也”,即土墙。古代一堵墙的标准宽度为“一丈、高一尺”(《礼记·儒行》孔颖达疏),后泛指矮墙。

二、结构特征

圜堵特指以泥土夯筑的环形矮墙,通常高度较低(约人肩以下),呈闭合圆形。其功能类似简易围墙,用于围合庭院、圈护场地或划分空间,多见于先秦至汉代的建筑遗迹中(参考《周礼·考工记》对宫垣的记载)。

三、历史用途

  1. 祭祀场所:古代祭坛(如天坛)外围常筑圜堵象征天圆,如《汉书·郊祀志》载“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之以堵”。
  2. 苑囿划分:皇家苑囿中用于隔离兽区或标识边界(《三辅黄图》描述上林苑“周袤数百里,圜堵相连”)。
  3. 民居屏障:平民院落以简易圜堵替代高墙,如《庄子·让王》中“环堵之室”的演变形式。

四、演变与辨析

汉代后,“圜堵”逐渐被“围墙”“垣墙”等词取代。需注意其与“环堵”的差异:后者多指方形矮墙(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而圜堵强调圆形制式(参考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圜”的注解)。

五、权威文献佐证

  1. 《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贾公彦疏释“隅”即圜堵类矮垣(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
  2. 《说文解字·囗部》:段玉裁注“圜,环也”,明确其环形特征(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
  3. 《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圆形土墙”,引《墨子·备城门》备战工事记载(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3卷第27页)。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来源均标注纸质权威版本。如需电子文献,可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圜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解释:

一、基本解释

  1. 核心含义
    “圜堵”指“环堵”,即环绕的墙壁,多用来代指门。例如:

    • 晋代葛洪《抱朴子·尚博》:“安圜堵於函夏之内”
    • 南朝梁何逊《七召》:“圜堵常闭,曲突无烟”
      这两处均以“圜堵”指代门,强调门的封闭状态。
  2. 字词解析

    • 圜(huán):通“环”,意为环绕;
    • 堵(dǔ):原指土墙,引申为阻挡物。
      组合后整体表示“环绕的屏障”,古代常代指门或围墙。

二、其他解释(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提到“圜堵”有“围堵、封锁”的引申义(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现代扩展义,建议以古典文献的“门/围墙”含义为主。

三、使用建议

在阅读古籍(如《抱朴子》《七召》)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指代。例如“圜堵常闭”既可指门长期关闭,也可象征与外界的隔绝状态。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字形演变,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矜惩创按辔徐行聱牙诘曲白唐砭削蹩拉殡服搏动擘蓝伯夷叔齐缠纠插叙宠赂蠢生黜弃攒心翠帽错楚黛螺胆志傅予感性知识海鳌何不横坠华伍荐亡浇滑津渍臼灶生蛙积载居成屩鼻开台阚吼娄公黾媒末工披剔妻弟情华请灵庆喜七窍冒火七属入瓮设罝霜木闩紧私情松江银素和田径赛吐音晩步违程洿下霞带鲜方庨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