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老圖的意思、九老圖的詳細解釋
九老圖的解釋
唐 白居易 與 胡杲 、 吉皎 、 劉真 、 鄭據 、 盧貞 、 張渾 年老退居 洛陽 ,曾作尚齒之會,并各賦詩記其事。時為 會昌 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 李元爽 及僧 如滿 亦告老歸 洛 ,因作九老尚齒之會,并書姓名、年齒,繪其形貌,題為九老圖。後傳世姓名不一。見 唐 白居易 《九老圖詩序》、《唐詩紀事》卷四九。後因以“九老圖”為告老還鄉者聚會之典。 元 劉從益 《送儀提點西歸》詩:“自斷平生不問天,拂衣歸去任吾年。五侯鯖飽無多味,九老圖成又一傳。”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九老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故和藝術題材,其核心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起源與曆史背景
“九老圖”源于唐代會昌五年(845年),詩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與胡杲、吉皎、劉真、鄭據、盧貞、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八位高齡文人雅士組成“尚齒會”(尊老之會)。他們因不滿朝政、志趣相投,常宴遊賦詩,後繪制九人畫像并題詩,形成《九老圖》。
二、成員與活動
- 核心人物:白居易(74歲)為發起者,其餘成員年齡均在70歲以上,如李元爽時年136歲,如滿95歲。
- 活動形式:聚會以“尚齒”為主題,強調尊老敬老,内容包含賦詩、宴飲、山水遊賞等,後由畫師記錄場景,形成圖文并茂的《九老圖》。
三、文化意義與影響
- 尊老傳統:九老會體現了古代對長者智慧與德行的推崇,成為後世“尚齒會”“耆英會”的典範。
- 藝術母題:宋代以後,《九老圖》成為繪畫、雕塑、詩詞的常見題材,如故宮博物院藏《會昌九老圖》玉山(高114.5厘米,重832千克)即為此類藝術代表作。
- 隱逸象征:九老遠離朝堂、寄情山水的形象,被文人視為超脫世俗的理想生活狀态。
四、相關延伸
- 名稱演變:亦稱“香山九老”,與“商山四皓”并稱,代表隱逸文化。
- 後世效仿:宋代李昉、文彥博等人曾試圖複刻九老會,清代更将《九老圖》用于建築裝飾、壽慶祈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成員生平或藝術作品細節,可參考故宮博物院相關藏品(來源:、8、9)。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老圖》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詞語。首先,我們來拆分部首和筆畫。詞語中的第一個字是“九”,它的部首是“丿”,有兩個筆畫。而第二個字是“老”,它的部首是“老”,有四個筆畫。
關于《九老圖》的來源,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仙俠小說《封神演義》中。它描述了九位長者的畫像,這九位長者代表了神話傳說中的九位仙人。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的集體智慧和豐富的經驗。
這個詞語并沒有繁體字形式,因為它是一個現代詞語,沒有經過繁體字化的過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詞語的寫法沒有特殊的變化。它仍然是用“九”和“老”這兩個字來表示。
以下是一個關于《九老圖》的例句:在這個會議上,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大家的九老圖,集思廣益,解決問題。
關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既然《九老圖》是一個固定的詞語,所以沒有固定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與之對應。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