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舐皮論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shì pí lùn gǔ,其核心含義是比喻隻看到表面現象就妄加評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魯迅的《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魯迅寫道:“至于《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
此處魯迅諷刺了那些僅憑表面理解就對作品過度解讀的人。
他的分析隻是舐皮論骨,并未觸及問題的核心。
部分詞典(如)提到該詞可引申為“過分挑剔細節”(類似“吹毛求疵”),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仍以“表面評論”為核心含義。建議根據語境選擇合適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擴展,可參考相關文學評論或權威詞典。
“舐皮論骨”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對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非常挑剔、吹毛求疵,特别在細節方面做無謂的批評。
“舐皮論骨”由三個部首組成:「舌」、「皮」、「骨」。其中,“舌”字是四劃;“皮”字是五劃;“骨”字是九劃。
“舐皮論骨”最早見于《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為抓住局勢的微小變化,警惕可能出現的問題。後來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或人進行過分挑剔。
繁體字寫作:“舐皮論骨”。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發音和意義相同。
1. 他對别人的作品總是舐皮論骨,挑剔得讓人難以接受。
2. 她眼光獨到,不會舐皮論骨,而是能夠看出作品的優點。
組詞:苛求、挑剔、雞蛋裡挑骨頭。
近義詞:吹毛求疵、挑三揀四、愛挑毛病。
反義詞:眼高手低、漫不經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