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华表。《汉书·酷吏传·尹赏》“瘞寺门桓东” 唐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旧亭传於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餘,有大板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即华表也。”
“桓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桓表”读音为huán biǎo,最初指古代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竖立的标识性高柱子。其结构特征为:四角筑土成台,台上建屋,屋中立木柱,柱顶贯大板向四方延伸,高度约一丈余(约3米)。
起源与实用功能
原始社会时期,桓表作为交通标识立于道路旁,类似现代路标,用以指引方向。例如《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行山表木”,即以木柱标记路径。
象征意义的扩展
汉代以后,桓表逐渐被称作“华表”,并被赋予政治意义:
“桓表”与“华表”实为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称谓。因“桓”与“华”古音相近,后世逐渐以“华表”替代“桓表”。唐代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明确注释:“桓表,即华表也”。
《桓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桓”和“表”两个字组成。
“桓表”的字义是指在古代官员担任某个职务时,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的书面文件。
“桓表”的部首是“木”,它的拆分笔画分别是:
“桓”:上下左右和横折共9画。
“表”:上下左右和横折共8画。
《桓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古代,官员在担任职务期间会定期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以示汇报和请示。这种报告的文件就被称为“桓表”。
《桓表》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仍然是“桓表”。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字形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桓表》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并没有太大区别。
1. 他写了一份详细的桓表,上报了自己的工作成果。
2. 根据桓表中的内容,上级领导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与“桓表”相关的词语有:
1. 表格
2. 表达
3. 表明
4. 上表
与“桓表”近义的词语有:
1. 呈文
2. 呈请
反义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具体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