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嚎哭而訴,口急言辭不清的樣子。 漢 賈誼 《新書·耳痹》:“ 越王 之窮,至乎吃山草,飲腑水,易子而食。於是,履甓戴璧,號唫告毋罪,呼皇天,使大夫 種 行成於 吳王 。”
“號唫”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ào yín,其含義可結合古代文獻及字形結構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指嚎哭而訴,口急言辭不清的樣子,通常用于描述人在極度悲痛或急切時,因情緒激動導緻語言混亂的狀态。
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賈誼的《新書·耳痹》,描述越王勾踐在困境中的情景:“越王之窮,至乎吃山草,飲腑水,易子而食。於是,履甓戴璧,號唫告毋罪,呼皇天,使大夫種行成於吳王。”
此處通過“號唫”刻畫了越王因亡國之痛而悲泣訴說的場景。
字形結構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號啕”(háo táo,指放聲大哭)區分,“號唫”更強調因情緒激動導緻言語不清的狀态,而非單純的大哭聲。
“號唫”是一個具有特定語境色彩的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悲怆情境下的語言表達。
《號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呼喊、呼喚”的意思。
《號唫》的部首是口,拆分成兩個部分,左邊是口,右邊是顯聲,共有10畫。
《號唫》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楚元王傳注》中,用作動詞,指喊叫、召喚。
《號唫》的繁體字為「號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雖然有些細微差别,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寫法相似。
1. 他在山谷中高聲號唫,希望能引來夥伴的回應。
2. 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孩子們的號唫聲在村子裡回蕩。
號風號雷、號外、呼號、唫哝、唫吟。
呼喊、呼喚、喊叫、召喚。
沉默、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