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拒的意思、辭拒的詳細解釋
辭拒的解釋
辭讓拒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 延康 為 黃初 ,大赦”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羣臣不可以無主,萬機不可以無統。”
詞語分解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 拒的解釋 拒 ù 抵擋,抵抗:拒守。拒敵。抗拒。 不接受:拒絕。拒谏(拒絕勸谏)。來者不拒。 古同“矩”,方陣。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辭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用言辭表示拒絕或推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辭:指言辭、文辭,引申為用語言表達态度(如推辭、辭謝)。
- 拒:意為不接受、抵制。
合成詞義:通過語言明确表達不接受、推卻的态度或行為。
示例:辭拒他人的饋贈|辭謝邀請。
二、語義分層解析
- 委婉推卻
強調以禮貌或含蓄的方式拒絕,常見于社交場合。
例:他辭拒了對方的盛情邀約,稱已有安排。
- 明确回絕
态度堅決,不留協商餘地。
例:公司辭拒了所有不合規的提案。
三、近義詞辨析
- 推辭:側重因謙讓或客套而拒絕(主觀意願)。
- 謝絕:更正式,多用于書面或公開場合。
- 辭拒:強調通過言辭表達,隱含正式性與決斷性。
四、語用場景
- 書面表達:公文、信函中表正式拒絕(如"辭拒受賄")。
- 口語交際:婉拒他人請求時使用,體現禮節(如"辭拒好意")。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自以下漢語工具書: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辭""拒"的獨立釋義及合成詞邏輯推演。
- 《漢語大詞典》:收錄"辭拒"作為複合動詞的用例及語境分析。
- 《古代漢語詞典》:溯源至文言用法(如《後漢書》"辭拒不受")。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來源僅标注工具書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辭拒”是一個文言色彩較重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辭讓拒絕,指通過禮貌或正式的方式表達不接受的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辭拒(cí jù)由“辭”和“拒”組成,其中“辭”表示推辭、委婉表達,“拒”指拒絕。整體強調在拒絕時帶有禮節性或正式的推讓過程。
2.出處與引證
-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文帝紀》的注引文獻:“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此處指對天命的推辭與拒絕,帶有鄭重其事的意味。
3.使用場景
- 正式場合:如古代帝王禅讓、官員請辭等,需通過辭讓表達謙遜後再拒絕。
- 日常生活:現代也可用于委婉拒絕他人的請求或饋贈,如“他辭拒了對方的厚禮”。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推辭、謝絕、婉拒(強調禮貌性拒絕)。
- 反義詞:接受、接納、應允。
5.示例用法
- 古籍例句:“羣臣不可以無主,萬機不可以無統”(出自《獻帝傳》),體現對國家大事不可隨意推辭的态度。
- 現代造句:“面對高薪職位,他因理想不符而再三辭拒。”
“辭拒”多用于需要兼顧禮節與堅定立場的語境,既避免直接拒絕的生硬,又明确傳達态度。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或典故,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或詞典中的引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百變白望孛戾材資參駁抄擊差異法陳谏鸱張魚爛初然短绠汲深端線剟削堕墜二不楞鋒車風雨操場風政斧斤伏陰割愁搆精觀禮毀宅椒牆畟奸敬授僅見窘悴開戒喀斯特啃嚼彄環狸奴鹿盧格莽魯貌似強大眉子硯憫農泥視坯子牽牛蹊期克情苗親逖驅侵遶梁舢闆山表石骨收殓說嘴打嘴逃薮阗池拓撲誤惑吾家龍文霧翳小瞧邪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