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 ease and hate work] 貪圖安逸,不喜勞動
好逸惡勞者,常人之情,偷6*情苟簡者,小人之病。——宋· 陳敷《農書·稽功之誼篇第十》
喜歡安逸,厭惡勞動。《後漢書·方術傳下·郭玉》:“夫貴者……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将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周書·蘇綽傳》:“若有遊手怠惰,早歸晚出,好逸惡勞,不勤事業者,則正長牒名郡縣,守令隨事加罰,罪一勸百。” 清 黃宗羲 《原君》:“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劉師培 《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要而論之,此三類者,均由學士大夫,好佚惡勞,憚著書之苦,復欲博著書之名,故單辭隻義,軼事遺聞,鹹筆之於書,以冀流傳久遠。”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好逸惡勞漢語 快速查詢。
"好逸惡勞"是由"好"和"惡"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的并列式成語,其核心語義指向對勞動态度的價值判斷。從漢語構詞法分析,"好"讀作hào表示"喜好","逸"指安逸舒適的生活狀态,"惡"讀作wù意為"厭惡","勞"指體力或腦力勞動。四字組合構成轉折關系的複合詞,完整釋義為:貪圖安逸享樂,厭惡體力勞動,形容人懶惰成性的生存狀态。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典籍,《後漢書·郭玉傳》記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好逸惡勞,四難也",初指病患不配合治療的消極态度,後經語義泛化演變為批評懶惰品格的常用語。現代語義學層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貪圖安逸,厭惡勞動"的行為傾向,标注為含貶義色彩的形容詞性短語。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考察,《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該成語在明清話本小說中呈現使用高峰,常與"遊手好閑""坐吃山空"等詞語構成語義場,共同描繪市井文化中的負面人物形象。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該成語通過"安逸—勞苦"的二元對立構建隱喻系統,以身體感知映射價值評判,形成中華民族勤勞倫理的典型話語标識。
參考來源:
“好逸惡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hào yì wù láo,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人懶惰成性,隻追求享樂而不願付出努力,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不思進取、逃避責任的行為。
成語源自古代對勞動美德的推崇。例如,《後漢書·郭玉傳》提到“好逸惡勞”是人性弱點之一,強調勤勞的重要性。這一觀念至今仍影響中國文化中對奮鬥精神的倡導。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出處或擴展例句,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文史資料。
百镒闆直報站本甲不精操袂策名長茲禅衲趁熱打鐵疇量怠媮當之無愧大庭廣衆等叙典冊碉卡地慝遏音費設封建把頭風捲殘雲閨婦壕塹黃芒瘴篁筍昏鏡重明禍源監典借調驚竄今雨新知集運沮擾考秩老懷斂容厘麰靈螭籠東每度俛視苗子凝一栖衡欺隱人丁熱窩兒剩客屎桶石沼水囊說頭遂人歎息體上沱若往懷纖毛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