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 ease and hate work] 貪圖安逸,不喜勞動
好逸惡勞者,常人之情,偷6*情苟簡者,小人之病。——宋· 陳敷《農書·稽功之誼篇第十》
喜歡安逸,厭惡勞動。《後漢書·方術傳下·郭玉》:“夫貴者……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将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周書·蘇綽傳》:“若有遊手怠惰,早歸晚出,好逸惡勞,不勤事業者,則正長牒名郡縣,守令隨事加罰,罪一勸百。” 清 黃宗羲 《原君》:“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劉師培 《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要而論之,此三類者,均由學士大夫,好佚惡勞,憚著書之苦,復欲博著書之名,故單辭隻義,軼事遺聞,鹹筆之於書,以冀流傳久遠。”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好逸惡勞漢語 快速查詢。
“好逸惡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hào yì wù láo,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人懶惰成性,隻追求享樂而不願付出努力,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不思進取、逃避責任的行為。
成語源自古代對勞動美德的推崇。例如,《後漢書·郭玉傳》提到“好逸惡勞”是人性弱點之一,強調勤勞的重要性。這一觀念至今仍影響中國文化中對奮鬥精神的倡導。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出處或擴展例句,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文史資料。
《好逸惡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喜歡安逸懶散而厭惡勞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好、逸、惡、勞。拆分的筆畫分别是:5畫、12畫、10畫、7畫。
《好逸惡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孟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甚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其中的“好學”和“力行”寓意着勤奮努力,而與之對立的就是“好逸惡勞”。
在繁體字中,把《好逸惡勞》寫作“好逸惡勞”。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好逸惡勞》這個詞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其中,“惡”字可以寫作“噩”,表示厭惡,有時也寫作“媿”。同樣地,“勞”字也有一種古代寫法是“勞”,表示辛苦勞動。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整天無所事事,隻想過着好吃懶做的日子,真是好逸惡勞。”
一些與《好逸惡勞》相關的組詞包括:“好學不倦”、“苦心孤詣”和“好逸惡勞”。
與《好逸惡勞》意義相近的詞有:“安逸自得”、“懶散”和“好逸惡勞”。
與《好逸惡勞》意義相反的詞有:“勤勉”和“努力奮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