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傲慢而後恭敬。語出《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 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八:“帝以媪前倨後恭詰之,曰:‘公貴不可言也。’”《西遊記》第五一回:“旁有 葛仙翁 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後恭?’”《東歐女豪傑》第三回:“ 菲亞 聽説,心裡疑惑不解他前倨後恭的緣故,估量著他又來發作,隻是不語。”
“前倨後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對人态度先傲慢後恭敬,形容因對方地位或利益變化而轉變态度的勢利行為。其中“倨”意為傲慢,“恭”意為恭敬。
源自《戰國策·秦策一》和《史記·蘇秦列傳》。戰國時期,蘇秦遊說秦國失敗後返鄉,家人(尤其是嫂子)對他冷眼相待;後蘇秦成功促成六國合縱聯盟,身佩六國相印,嫂子則匍匐跪迎。蘇秦笑問:“嫂何前倨而後恭也?”。
該成語揭示了人際關系中因利益驅動的虛僞态度,常用于文學或日常語境中諷刺勢利眼現象。
(如需查看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戰國策》、司馬遷《史記》或現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前倨後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在權勢強盛時傲慢自大,而在地位低下時卑躬屈膝。
前倨後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亻”、“巨”、“心”、“勿”;其中,亻是人的部首,巨是巨大的意思,心是心髒的意思,勿是不要的意思。
前倨後恭共有17個筆畫。
前倨後恭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文是“周公東征,于殷有臣曰季季。”意思是宣布了曹申子的官職之後,周公就離開商朝的殷都,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世人對曹申子的官職議論紛紛。這個典故形容了周公在權勢強盛之時,自滿驕傲的态度。
前倨後恭的繁體字為「前倨後恭」。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前倨後恭的“倨”字寫作“耑”,“恭”字寫作“鞏”。
他在公司升職之後,變得前倨後恭。
前程萬裡、倨傲、後悔、恭敬
輕狂自大、高高在上、居高臨下
謙遜、恭謹、謙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