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腳。指有四肢的脊椎動物長在後面的兩足。《韓詩外傳》卷五:“西方有獸名曰蟨,前足鼠,後足兔,得甘草必銜以遺蛩。”《易·說卦》“為馵足” 唐 孔穎達 疏:“馬後足白為馵。”
“後足”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後足指有四肢的脊椎動物長在身體後部的兩足,即後腳。例如《韓詩外傳》記載的“蟨”獸“後足兔”,唐代孔穎達在《易·說卦》中也提到“馬後足白為馵”,均從動物解剖學角度描述後足的特征。
文獻例證:
引申含義:
在成語中,“後足”可比喻事物或行動的最後部分,如“不誘于小利,然後可以立遠功”(方孝孺語)。此類用法多與時間、步驟相關,需結合語境判斷。
“後足”既指動物後肢的生理結構,也可延伸為抽象概念中的“最後階段”。具體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區分,生物學領域以古籍定義為主,文學或成語中則側重比喻義。
後足是指動物的後腳,與前足相對應。在動物王國中,後足是動物體内的重要器官,它們用于行走、奔跑、跳躍等活動。
根據《康熙字典》,後足的拆分部首為“足”,總共包含7個筆畫。
“後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漢語中,後足曾經用于形容動物的腳部,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
後足在繁體字中寫作「後足」。
根據曆史資料顯示,古時候漢字“後足”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在《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為「後足」,而在古代對聯和詩文中常見的寫法為「骟足」。
- 他的後足非常靈活,能夠迅速逃脫敵人的追捕。
- 獵豹以其發達的後足肌肉而聞名,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奔跑。
- 組詞:後腿、後肢、後爪
- 近義詞:後肢
- 反義詞:前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