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時若的意思、風雨時若的詳細解釋
風雨時若的解釋
《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聖,時風若。” 孔 傳:“君行敬,則時雨順之。”後以“風雨時若”指風調雨順。 唐 張嘉貞 《北嶽廟碑》:“禎祥日新,既祠既禋,國萬斯春兮;風雨時若,是耕是穫,家勤於作兮。”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於是三光澄清,萬靈敷佑;風雨時若,百穀豐茂。” 宋 曾鞏 《福州上執政書》:“亭無枹鼓之警,裡有室家之樂。士氣始奮,而人和始洽。至於風雨時若,田出自倍。”
詞語分解
- 風雨的解釋 .風和雨。 宋 蘇轼 《次韻黃魯直見贈古風》之一:“嘉穀卧風雨,稂莠登我場。”《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風雨蕭蕭夜正寒,扁舟急槳上危灘。”.刮風下雨。《書·洪範》:“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晉
- 時若的解釋 四時和順。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賀雨表》:“臣聞聖明在上,刑政葉中,則天地氣和,風雨時若。” 宋 蘇轼 《春祈諸廟祝文》:“願疾沴之不興,庶風雨之時若。”
專業解析
“風雨時若”是漢語中的古典表達,最早可追溯至《尚書·洪範》篇,原文載“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指自然氣候調和有序。其核心含義為風雨適時而至,符合農時節令,象征天候順遂、萬物和暢,多用于形容社會安定、五谷豐登的理想狀态。
從語義結構分析:
- “風雨”:字面指自然界的風與雨,引申為氣候條件;
- “時若”:意為“按時順服”,其中“若”在古漢語中表順從,《爾雅·釋言》釋“若”為“順也”。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具有雙重延伸意義:
- 政治隱喻:如《舊唐書·禮儀志》用“風雨時若”稱頌帝王德政感召天地;
- 自然祈願:明清方志常以“風雨時若,年谷順成”記錄豐年祥瑞。
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定義為“風雨調和適時”,并标注其書證源自《尚書》系統典籍。在權威語料庫中,其使用場景多集中于曆史研究、古典文學賞析及農史文獻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風雨時若”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尚書·洪範》,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解釋
- 含義:指風調雨順,形容氣候適宜、農業豐收的景象。
- 出處:出自《尚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聖,時風若。”孔傳解釋為“君主行為恭敬,則雨順風調”。
2.用法與語法
- 詞性:作謂語,多用于描述自然或社會局面。
- 結構:主謂式成語,強調自然現象與人事之間的和諧關系。
3.曆史用例
- 唐代:張嘉貞在《北嶽廟碑》中用“風雨時若”形容國泰民安、農耕順利。
- 宋代: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和曾鞏《福州上執政書》均以此詞描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景象。
4.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風調雨順、時和歲豐。
- 文化内涵: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将自然現象與君主德行相聯繫。
5.注意事項
- 誤用提醒: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困難時堅守信念”,屬于錯誤引申,需以權威古籍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具體古籍引用,可參考《尚書·洪範》原文及曆代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班春北監悲纨扇璧合珠連財務草奠楚懷黨碑膽薪短轅對陣笃學不倦餓老鸱翻截樊素風火事俯偻功成名遂弓樣過生日含宏涵潢晦朔堅蠶堅持改革開放交番仗蛟眉椒寝交尾嘉議傑暴金剛禅境壤軍裝匡相庫簿黎庶留日漭濫缪結濆礴青雲學士欽翼窮身屈體肉刑韶春牲架勝衣十八侯睡聲梳巡棠溪恬和聽講銅版銅龍通厮腳兒陀滿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