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得到有名望者的接待和援引而提高身價。《後漢書·黨锢傳·李膺》:“ 膺 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 龍門 。” 李賢 注:“以魚為喻也。 龍門 , 河 水所下之口,在今 絳州 龍門縣 。 辛氏 《三秦記》曰:‘ 河津 一名 龍門 ,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 龍門 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南史·袁昂傳》:“ 昂 雅有人鑒,遊處不雜,入其門者號登 龍門 。”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一登 龍門 ,則聲譽十倍。” 唐 高彥休 《唐阙史·崔相國請立太子》:“時以藝學進者,一參講席,如登 龍門 。” 清 方文 《石臼行贈崔正誼明府》:“尋常尚想登龍門,況受一廛栖宇下。”
(2).封建時代稱會試中式,緻身榮顯為“登龍門”。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解褐多拜清緊,十數年間,拟迹廟堂。”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大抵非精究博贍之才,難以應乎茲選矣。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登龍門”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具有雙重文化内涵,具體解釋如下:
科舉及第的象征
在封建社會中,科舉考試是選拔人才的核心途徑。其中“會試”是重要環節,考生若通過會試并取得功名,便被稱為“登龍門”,意味着從此跻身仕途、獲得顯赫地位。例如唐代文獻記載:“進士登科為登龍門,解褐多拜清緊”(《封氏聞見記》)。
受名流提攜而身價倍增
源自東漢名士李膺的典故。《後漢書》記載,士人若受李膺接見,即被視為“登龍門”,比喻因得到權威人士賞識而提升聲望。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也寫道:“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含義。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搜狗百科及《後漢書》相關記載等權威來源。
《登龍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通過努力和奮鬥,成功地攀登到一個高位或者頂峰的境地。
标題:拆分部首和筆畫《登龍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立”和“龍”,其中“立”是指“站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豎立”的概念,而“龍”則表示“神話中的神獸龍”,代表着權威和威嚴的象征。
标題:來源和繁體《登龍門》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史記》中的一則故事。相傳在古代中國,有一位名叫謝安的官員,他通過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成功地攀升到高位,他的成功就好像是攀登到龍門一樣,因此成為了後來稱呼通過努力達到成功境地的代名詞。
在繁體中,“登龍門”是這個成語的寫法。
标題: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登龍門”寫作“登龍門”,其中的“登”和“龍”字的形狀也有所差異。
标題:例句1. 通過努力學習和不斷進取,他終于登上了人生的龍門。
2. 隻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嘗試,才能登上創業成功的龍門。
标題: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攀登、登高、登頂
近義詞:大展宏圖、飛黃騰達
反義詞:失意、落職、沉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