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穉的意思、後穉的詳細解釋
後穉的解釋
謂日暮之時。《管子·形勢》:“曙戒勿怠,後穉逢殃。”穉,一本作“ 稺 ”。 郭沫若 等集校:“‘稺’讀為遲,遲,猶暮也……‘曙戒’與‘後遲’對舉,謂旦明與日暮時也。”
詞語分解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 穉的解釋 穉 ì 同“稚”。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後穉”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詞典中較少收錄。其含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和字義訓诂進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
幼君;年幼的君主
- 釋義核心:指年幼即位的帝王或君主。
- 字義拆解:
- 後:在古代漢語中,“後”常指君主、帝王,如“後羿”、“夏後氏”。《爾雅·釋诂上》:“後,君也。”《說文解字·後部》:“後,繼體君也。”指繼承君位的君主。
- 穉 (zhì):通“稚”,意為幼小、年幼。《說文解字·禾部》:“穉,幼禾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幼之稱。”後多寫作“稚”。
- 組合釋義:“後穉”即“年幼的君主”,強調君主即位時年齡尚小。
- 古籍例證:清代學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爾雅中》考證“後”字時,引用了《尚書·召诰》中“有王雖小,元子哉”等句,并指出:“‘有王雖小’,謂王雖幼穉也。” 這裡的“幼穉”即“幼稚”,指年幼的君主(周成王)。雖未直接使用“後穉”一詞,但“後”(君主)與“穉”(年幼)的組合義已非常明确。後世學者在讨論類似語境時,會使用“後穉”或“幼主”來表達此意。
-
晚種或晚生的作物
- 釋義核心:指播種或生長較晚的農作物。
- 字義拆解:
- 後:此處指時間較晚,與“先”相對。
- 穉 (zhì):本義即幼禾、晚種的禾苗。《說文解字·禾部》:“穉,幼禾也。”段玉裁注:“先種者曰‘稙’,後種者曰‘穉’。”《詩經·魯頌·閟宮》“稙穉菽麥”毛傳:“先種曰稙,後種曰穉。”
- 組合釋義:“後穉”即“後種之幼禾”,泛指播種期較晚或生長季節靠後的農作物。
- 古籍關聯:此義項直接來源于“穉”的本義及其在農事文獻中的常用搭配(如“稙穉”),強調其相對于“先種”(稙)的時間概念。
“後穉”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其含義需追溯至古代文獻和字書。其主要義項有二:一是指年幼的君主(幼主),由表示君主的“後”與表示年幼的“穉”(稚)組合而成;二是指晚種或晚生的農作物,源于“穉”字本義(幼禾、晚種之禾)與表示時間靠後的“後”的結合。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确指。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提供了“後”作為“繼體君”及“穉”作為“幼禾”的本義解釋。
- 《爾雅》 (先秦典籍):提供了“後”訓為“君”的早期依據。
- 《經義述聞》 (清·王引之撰):通過考證《尚書》等文獻,間接闡明了“後”與“穉”(幼小)結合指代年幼君主的語義邏輯。
- 《毛詩故訓傳》 (漢·毛亨傳):在解釋《詩經》“稙穉菽麥”時,明确了“穉”為“後種”之義,是理解“後穉”指晚生作物的重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後穉”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後穉”指日暮之時,即傍晚或黃昏時分。該詞出自《管子·形勢》中的“曙戒勿怠,後穉逢殃”,意為“清晨要警惕不懈怠,否則日暮時會遭遇災禍”。
詞源與結構
-
“穉”的解讀:
- 在原文中,“穉”通“遲”(讀作zhì),表示時間上的“晚”或“延遲”。
- 郭沫若等學者考證認為,“曙戒”與“後穉”對舉,分别對應“清晨”與“日暮”的時間概念。
-
語境分析:
- 《管子》通過此句強調“未雨綢缪”的重要性,告誡人們需在清晨(曙戒)做好準備,避免拖延至日暮(後穉)時陷入困境。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引用。其核心意義可引申為“拖延導緻的不良後果”,與“亡羊補牢”等成語有相似警示作用。
若需進一步探讨《管子》原文的哲學内涵或相關詞彙,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注釋版本(如中華書局《管子校注》)以獲取更精準的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黯惡程業逞異誇能嗔呵趁熟車軸赤熛怒處待大錯大間歇泉忉咄電骛惰民峯朵負水縛紮噶霏幹貨船格高意遠梗化赓揚根深蒂固過口還潮黃花閨女嫁非江翻海倒餞花賈譽讦愎浄壇駿逸寬情老師父斂賒遼亮留尼汪島祿力明正秘嚴母校内資虐戾偏偏被朱佩紫戗台阙員茹柔吐剛散話社衆世程壽陽公主談笑自若同根詞銅殼子挖補望洋興歎委禽稀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