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軍中負責偵察敵情的官員。《左傳·成公十八年》:“ 張老 為候奄。” 楊伯峻 注:“候奄即元候,亦即……候正。”《左傳·襄公十九年》:“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國語·晉語七》:“使 張老 為司馬,使 範獻子 為候奄。”
“候奄”是古代中國軍事體系中的一個官職,主要職責與偵察敵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職責
候奄是春秋時期軍隊中負責偵察、情報收集的專職官員,屬于軍事編制中的重要職位。其職能包括探查敵方動向、分析戰場形勢,為軍隊決策提供依據。
别稱與關聯職務
根據《左傳》注釋,候奄也稱為“候正”或“元候”,可能與“司馬”“軍尉”等官職并列,共同承擔軍隊管理職責(《左傳·襄公十九年》提及“軍尉、司馬、候奄皆受一命之服”)。
文獻記載
名稱解析
“候”指偵察、觀測,“奄”在古漢語中有覆蓋、總攬之意,合稱即表示全面負責敵情監察的官員。
曆史背景
候奄多見于春秋時期晉國的軍事文獻,可能與當時頻繁的諸侯戰争及專業化軍事分工發展有關,屬于早期軍事情報系統的雛形。
候奄(hòu yǎn)是一個漢字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形容某事情突然地發生、迅速而短暫的意思。
候奄由“亻”(人偏旁)和“奄”(奄字旁)組成,總共7個筆畫。
候奄最初來源于《論語·子罕第八》:“候門者,候亦旃也,候而無候,非亦遠者之候,亦足以為候也已。”意為等候門外的人,并不是真正等候,而是隻是站在那裡而已,與此引申的“奄”意即是迅疾之意。
候奄的繁體字為“候奄”。
古時候寫法為“候⿱廣某”。
1. 突然間黑雲密布,隨後候奄暴雨傾盆。
2. 這件事候奄就有了結果。
候奄無法和其他字組成詞語。
近義詞:突然、短暫、迅速
反義詞:緩慢、持久、漸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