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昧。 金 王良臣 《牧牛圖》詩:“三摩不受一塵侵,本分功夫日念深。”詳“ 三昧 ”。
(2).奧妙。 明 張煌言 《梅岑山居詩引》:“詩家格律甚精,不避空虛三昧;而禪家機鋒相觸,原具《風》《雅》三摩。”
“三摩”是一個漢語詞語,源自佛教術語,具有多重含義和用法。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佛教術語“三昧”的簡稱
“三摩”即梵語“三昧”(Samādhi)的音譯,指通過禅修達到的專注、安定的精神狀态,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例如:金代王良臣《牧牛圖》詩提到“三摩不受一塵侵”,強調修行者通過三摩摒除雜念(,)。
引申為“奧妙”或“精義”
在文學和哲學語境中,“三摩”可表示深奧的道理或藝術精髓。如明代張煌言在《梅岑山居詩引》中将詩歌格律與禅宗三摩相類比,說明其精妙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三昧”的哲學内涵或相關文學典故,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三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三”、“手”,共有7個筆畫。該字源自佛教經典《楞嚴經》,意為用三隻手的意思。其繁體字為「三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三摩」的形狀稍有不同,如「參摩」或「參嬈」。這些古代變體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三摩」的例句:
1. 三摩地,佛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基于正念和靜心。
2. 他每天都堅持三摩,以尋找内心的甯靜。
3. 許多學生經過三摩的訓練,提高了專注力和學習效果。
以下是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三摩地、三摩法、三摩寶、修行三摩。
近義詞:靜心、冥想。
反義詞:躁動、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