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烘笼的意思、烘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烘笼的解释

(1) [bamboo-frame dryer]∶竹片、柳条或荆条等编成的笼子,罩在炉子或火盆上,用来烘干衣物

(2) [hand warmer]〈方〉∶烘篮

详细解释

(1).罩在火炉或火盆上的笼子。用以烘干衣物。多用竹或柳条编成。《水浒传》第五六回:“另用一箇小黄帕儿,包着一条双獭尾荔枝金带,也放在包袱内,把来安在烘笼上。”

(2).即烘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三:“ 蔡大嫂 的烘笼放在脚下。” 克非 《春潮急》二七:“老太婆连忙把自己方才踏脚的烘笼提起来,顺手捡个篾片拨一拨。”参见“ 烘篮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烘笼是中国传统取暖器具,指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圆形或方形框架,内置火盆或炭火容器,主要用于烘干衣物、被褥或取暖。其名称由“烘”(加热)与“笼”(容器)组合而成,体现功能与形态特征。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烘笼是“一种竹编的烘烤用具,可罩在火盆上烘干衣物”。

在结构上,烘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透气的竹编罩体,下部常配陶制或金属火盆。使用时,将燃烧的木炭置于火盆中,热量通过竹篾缝隙均匀散发。该器具多见于中国南方冬季湿冷地区,如四川、湖南等地,曾是家庭防潮保暖的重要工具。

民俗研究文献《中国民俗器具考》记载,烘笼在明清时期已广泛使用,尤其在长江流域,其设计兼顾安全性与实用性,竹材耐高温且避免明火直接接触衣物。现代因取暖技术革新,烘笼逐渐被电热设备替代,但在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保留。

网络扩展解释

“烘笼”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烘干衣物或取暖。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烘笼是由竹片、柳条或荆条等材料编织成的笼状容器,通常罩在火炉或火盆上,利用炭火的热量烘干衣物。部分地区(如四川、湖南等地方言中)也称之为“烘篮”或“烘箱”。


二、结构与用途

  1. 结构
    主体为竹编或枝条编成的笼子,底部可放置炭火盆或陶制容器(如咸菜坛盖),通过炭火余温持续散热。
  2. 主要功能
    • 烘干衣物:将湿衣物搭在烘笼上,借助炭火的热气蒸干水分。
    • 取暖:冬季将烘笼放入被窝预热,类似电热毯的用途。
  3. 其他用途
    在茶叶加工中,烘笼用于烘干茶叶(如烘青毛茶),这类茶叶常作为花茶的茶坯。

三、历史与文化

烘笼在古籍中亦有记载,例如《水浒传》第五十六回提到用烘笼保存贵重物品。在西南地区,烘笼曾是家庭冬季必备的取暖工具,尤其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后逐渐被现代电器取代。


四、补充说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参考、2、6的搜索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仞暴露背匠被诏糙漆长星赤口丑虏创滙寸进淡古丹鬉貂扇东…西…对称性反观方阵寡双国衆海地行藏用舍哼唧红弦黄麻坚秉涧道渐渐竞聘金介窘色倦怠开敷廓开拉大旗作虎皮了清连编凌雨眊燥麪蠒排仗破琴契交麒麟函倾生人人日薄桑榆胜朝勝負盛世新声尸陀林四门博士四体百骸鲐顔谈风韬韫髫儿湍鸣危厄五色雀诬胁小大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