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amboo-frame dryer]∶竹片、柳条或荆条等编成的笼子,罩在炉子或火盆上,用来烘干衣物
(2) [hand warmer]〈方〉∶烘篮
(1).罩在火炉或火盆上的笼子。用以烘干衣物。多用竹或柳条编成。《水浒传》第五六回:“另用一箇小黄帕儿,包着一条双獭尾荔枝金带,也放在包袱内,把来安在烘笼上。”
(2).即烘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三:“ 蔡大嫂 的烘笼放在脚下。” 克非 《春潮急》二七:“老太婆连忙把自己方才踏脚的烘笼提起来,顺手捡个篾片拨一拨。”参见“ 烘篮 ”。
“烘笼”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烘干衣物或取暖。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释:
烘笼是由竹片、柳条或荆条等材料编织成的笼状容器,通常罩在火炉或火盆上,利用炭火的热量烘干衣物。部分地区(如四川、湖南等地方言中)也称之为“烘篮”或“烘箱”。
烘笼在古籍中亦有记载,例如《水浒传》第五十六回提到用烘笼保存贵重物品。在西南地区,烘笼曾是家庭冬季必备的取暖工具,尤其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后逐渐被现代电器取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参考、2、6的搜索来源。
烘笼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炎热的天气或高温环境。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火”字旁,右边是“童”字旁。根据汉字的拼音、笔画顺序进行拆分,可以得到火(4画)+童(11画),总计15画。
烘笼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它最初出自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姓黄名盖,字公覆,东海军师也。乃通曲阿陈.烘笼之人。”这句话描写了当时黄盖为了调和军师与孙权的关系,亲自前往烘笼的人陈曰骥家做客。
繁体字中将“烘”写作“烘”,两个字形相似,只是笔画稍有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在《康熙字典》中,烘笼以繁体字“烘”+“籠”的形式记载。其中,“烘”的火字旁上方有一个“永”字旁,下方是“共”字旁。“籠”的左边是“竹”字旁,右边是“龙”字旁。
例句:
1. 高温下,整个城市宛如烘笼,让人难以忍受。
2. 大夏天的,老师让我们不许烘笼里面打开窗户。
组词:
烘干、烘烤、烘烧
近义词:
酷热、炙热、酷暑
反义词:
寒冷、清凉、凉爽
八叉陛卫避羞裁留车正筹划大出进盗国雕喙断命凤管拊膈格尔木市宫事寡不胜众憨痴汉分悍夫凾洛好书涸鱼得水皇流胡鹿蒹葭玉树进奬久湮军棋开口见心礧碕猎捷乱坠天花伦次卢犬吕公茭免冠潘郎鬓槃纡侨军七辰七高八低穷究琼巵啓隙群雌粥粥山霭沙水沈鸿审判厅湿家十尧授官厅斯德哥尔摩腾黄特性停交贮苦通匪同堂兄弟推原小蓐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