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徐的意思、三徐的詳細解釋
三徐的解釋
(1). 後魏 以 徐州 、 北徐州 、 東徐州 為 三徐 。《魏書·地形志中》:“以 彭城郡 、 沛郡 等七郡為 徐州 ,以 東泰山郡 、 琅邪郡 二郡為 北徐州 ,以 下邳郡 、 武原郡 等四郡為 東徐州 ,是為 三徐 。”
(2).指 宋 初 徐延休 、 徐铉 、 徐锴 。 宋 嶽珂 《桯史·徐铉入聘》:“國初三 徐 ,名著 江 左,皆以博洽聞中朝,而騎省 鉉 ,又其白眉者也。”
(3). 清 代 徐乾學 與弟 元文 (號 立齋 )、 秉義 (號 果亭 )并以文名,時號“三徐”。 清 王晫 《今世說·企羨》:“ 徐 名 乾學 ,字 原一 ,庚戌探花及弟,官贊善。與弟 果亭 、 立齋 ,并以文章顯名當世,時號‘三徐’。”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徐的解釋 徐 ú 緩,慢慢地:徐步。徐緩。徐圖。徐徐。 姓。 緩疾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徐”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指向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類釋義:
一、五代至宋初文字學家群體
指徐铉、徐锴兄弟及其父徐延休的合稱。徐氏家族以校訂《說文解字》聞名,其中:
- 徐铉(916-991)主持完成《說文解字》官方修訂本(世稱“大徐本”),新增反切注音與注釋,被後世奉為文字學範本。
- 徐锴(920-974)撰《說文解字系傳》,首創形聲相生、音義相轉理論,開創系統性漢字研究。
- 徐延休為南唐進士,通經史訓诂,其學術思想影響二子治學路徑。
二、明代文學流派代稱
特指明代萬曆年間福建地區三位徐姓文人:
- 徐渤:工詩文,著有《幔亭集》,其山水詩以“清冷孤峭”風格著稱。
- 徐熥:擅長七言律詩,編撰《晉安風雅》收錄閩地詩人作品。
- 徐㭿:精書法與金石考據,曾參與《福州府志》編纂。
該群體代表晚明地域文學發展特征,相關記載見于《明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網絡擴展解釋
“三徐”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時期的語境:
一、後魏行政區劃
指北魏時期劃分的三個徐州行政區:
- 徐州:轄彭城郡、沛郡等七郡;
- 北徐州:含東泰山郡、琅邪郡二郡;
- 東徐州:包括下邳郡、武原郡等四郡。
這一劃分見于《魏書·地形志》,主要用于地理和行政管理的區分。
二、宋初徐氏家族
指北宋初年三位以博學聞名的徐姓學者:
- 徐延休:南唐官員,徐铉、徐锴之父;
- 徐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曾參與校訂《說文解字》;
- 徐锴:徐铉之弟,文字學家,著有《說文解字系傳》。
三人并稱“三徐”,以學術成就著稱。
三、清代徐氏兄弟
指清初昆山徐氏三兄弟:
- 徐乾學:康熙九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主持編修《明史》;
- 徐元文(號立齋):順治十六年狀元,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 徐秉義(號果亭):康熙十二年探花,曾任内閣學士。
三人因文學和政治影響力并稱“三徐”。
以上内容綜合了不同曆史時期的“三徐”含義,若需進一步了解某一條目細節,可查閱《魏書》《宋史》或清代人物傳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班鞭擊标刀薄責不競剗釋饬治寸産鞑靼登善诋罵都竈煩惱樹反問負材矜地孚惬鋼結構幹嘛公參宮舍刮喇冠辭貫朽粟陳孤尊焊炬哈昔泥弘麗哄鬧劍麻徑寸靜虛激咽口哨竻竹遼曼論士明利民事惱恨懦靡篇牍凄厲輕齎權篆阙剪齲痛睿問慎小事微試兵詩舸收到淑類思情天食退犀外語為叢驅雀委惰限極鹹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