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書寫用的淺黃色細絹。 唐 顔真卿 《送辛子序》:“惜乎困于縑緗,不獲繕寫。”《舊唐書·後妃傳下·代宗後獨孤氏》:“法度有節,不待珩璜;篇訓之制,自盈縑緗。” 高燮 《柬曼殊大師并乞畫偕隱圖》詩:“聊寄縑緗盈尺幅,願言偕隱是吾徒。”
(2).指書冊。 唐 孫過庭 《書譜》:“若乃 師宜官 之高名,徒彰史牒; 邯鄲淳 之令範,宜著縑緗。” 唐 駱賓王 《上兖州刺史啟》:“頗遊簡素,少閲縑緗。” 宋 曾鞏 《讀書》詩:“未免廢坐卧,其能眎縑緗。新知固雲少,舊學亦已忘。” 明 無名氏 《贈書記·甘逐攜書》:“我将伊骨肉相看,因此付縑緗沒吝顔。”
“缣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缣”和“缃”兩個單字組成,主要用于指代書籍或典籍。以下是詳細解釋:
缣(jiān)
指雙絲織成的細密絲織品,質地比普通絹更厚實,常用于古代書寫或繪畫。因其耐用性,常被用作重要文獻的載體,例如诏書、典籍等。
缃(xiāng)
原指淺黃色的絲帛,後引申為書卷的代稱。古代書籍多用淺黃色帛、紙裝裱,故“缃”常與書籍相關,如“缃帙”(書套)、“缃軸”(書卷)等。
“缣缃”合稱時,泛指書籍、典籍或文獻,尤其強調其載體的珍貴性。例如:
古代因紙張尚未普及時,重要文獻多用缣帛(如缣)書寫,而淺黃色(缃色)是帛書常見顔色。因此,“缣缃”不僅指代書籍本身,也隱含對文化載體的敬重。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獻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典籍”“書卷”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出處。
缣缃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它原本是指用紅色的絲織成的衣服。後來,人們将其引申為形容華麗、絢麗的樣子。
缣缃的部首是缶,總筆畫數為13。
缣缃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缣缃之袍》一詩中,描述了一種華麗的絲織品。通過演變,缣缃逐漸成為形容絲綢華麗的詞彙。
缣缃的繁體字為縑緗。
古時候,缣缃的寫法為缣。缃則沒有具體的古漢字寫法。
1. 他穿着一件缣缃之袍,顯得非常華麗。
2. 晚霞如缣缃,美麗得令人陶醉。
缣缃可以組詞為:缣缃之袍、缣缃綢緞、缣缃衣裳等。
近義詞包括:錦繡、華美、絢麗。
反義詞包括:樸素、簡單、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