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售的意思、和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售的解釋

平價交易。《新唐書·吳湊傳》:“京師苦宮市彊估取物,而有司附媚中官,率阿從無敢争。 湊 見便殿,因言……宜料中官高年謹信者為宮市令,平賈和售,以息衆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售"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經濟術語,主要指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食市場、穩定糧價、保障民生而采取的一種糧食購銷政策。其核心含義是官府在糧食豐收、價格低廉時按合理價格收購儲存(“和籴”),在糧食歉收、價格高漲時按合理價格出售(“和粜”),以達到平抑物價、救濟災荒、充實國庫的目的。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與運作機制:

    • “和”的含義: 這裡的“和”并非簡單的“和諧”,而是指協商、議價、公平交易的意思,強調官府與百姓之間在買賣糧食時遵循雙方認可(或官府規定)的合理價格進行交易,區别于強制征購或無償征收。
    • “售”的含義: 指出售、賣出。在“和售”語境中,更側重于指官府在特定時期(如災荒、糧價高漲時)向市場出售糧食的行為,即“和粜”。與之相對的收購行為稱為“和籴”。,
    • 核心機制: “和售”(常與“和籴”并提)是古代常平倉制度或類似平準政策的核心手段之一。政府通過“籴”(買)和“粜”(賣)的交替操作,發揮“豐則貴籴,歉則賤粜”的調節功能。,
  2. 曆史背景與目的:

    • 起源與發展: 類似思想可追溯至先秦(如李悝的“平籴法”),制度化則始于漢代耿壽昌創設的“常平倉”。後世如唐、宋、明、清等朝代均沿襲并發展了這一制度,成為重要的財政和民生政策。,
    • 主要目的:
      • 平抑糧價: 防止“谷賤傷農”(豐收時糧價過低損害農民利益)和“谷貴傷民”(歉收時糧價過高損害市民利益),維護市場穩定。,
      • 備荒赈災: 通過豐年收購儲備糧食,在荒年或青黃不接時出售或赈濟,緩解災情,保障社會安定。,
      • 充實國儲: 為政府儲備戰略物資(軍糧等)。
  3. 意義與評價:

    • 積極意義: “和售”政策體現了古代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智慧,旨在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維護小農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在理想狀态下,它确實能起到一定的穩定市場、救濟民生的作用。,
    • 實踐中的問題: 曆史上,“和籴”與“和粜”在執行過程中常因吏治腐敗、財政困難等原因而變形。例如,“和籴”可能演變為強制低價征購(“抑配”),成為農民的額外負擔;“和粜”也可能因管理不善或貪腐而無法惠及真正需要的貧民。因此,其實際效果常與制度設計的初衷有差距。,

“和售”在古代漢語語境中,特指官府為平抑糧價、調節市場、備荒赈災,以協商或規定的合理價格向民間出售糧食(即“和粜”)的行為。它是與“和籴”(官府收購)相輔相成的古代重要經濟政策手段,共同構成了“常平”制度的核心,體現了傳統中國以政府幹預維護經濟民生穩定的治理理念。

引用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權威定義基礎)
  2. 白壽彜 總主編. (1999). 中國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曆史背景與制度演變)
  3. 鄧雲特. (1984). 中國救荒史. 商務印書館. (政策目的與實踐效果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和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hé shòu
結構:聯合式合成詞(“和”表公平,“售”指交易)
核心含義:指平價交易,即買賣雙方以公平合理的價格進行商品交換。

二、曆史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吳湊傳》記載的唐代社會現象。當時京城存在“宮市強估取物”的問題(官府以低價強購民物),而吳湊建議選拔年長謹慎的宦官擔任“宮市令”,推行“平賈和售”,即通過公平定價平息民怨。

三、詞義解析

  1. “和”:此處取“調和、公平”之意,強調交易過程的公正性。
  2. “售”:古義為“賣出”,引申為交易行為(參考、6對“售”的單獨解釋)。

四、現代延伸與用例

雖然“和售”本身是曆史詞彙,但在現代語境中:

五、注意事項

需區分“和售”與“合售”(聯合銷售)的差異,後者是現代商業術語,指向不同主體共同銷售商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售”的單獨含義或曆史文獻原文,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享寶帶報聞陛楯弊穴避眼裁酌姹女朝社徹綴赤馬辍絕犓腴大材小用倒挂得壹元寶甸畿電子陶瓷滴羞跌屑獨膽蛾眉貳慮法定計量單位防禁方志幹莫高飄貴土果鸁悍妬好男不吃婚時飯皓魄渹渹花緞翚服渾水摸魚兼秋急赤白臉揭榜開銷看漲扣人心弦蘭堂勞心焦思邁蹤喃喃呐呐破兇青淺容頭過身三乘矢镝適齡時揖束腹胎字剔團圞讬思委決不下顯親揚名銷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