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乘車。每乘四馬。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禮記·少儀》:“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鄭玄 注:“此蓋 殷 制也。”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雲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三乘”是佛教術語,指三種不同的修行路徑或教義層次,主要依據修行者的根器(資質)和目标劃分。以下是具體解釋:
若您有具體語境(如某部經典、文化場景),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精準解答。
三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三部分的集合”,多用于佛教語境中。在佛教中,三乘指的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這三個乘分别代表不同的修行境界和目标。
三乘的部首是“⺡”(水部),整個字共有7個筆畫。
三乘最早來源于佛教經典,主要出現在《法華經》、《楞伽經》等經典中。繁體字“三乘”和簡體字寫法一樣。
古時候,“三乘”的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早期的寫法是“叉+大+車”,後來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形狀。
1. 佛教強調修行的重要性,将人們分為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三個不同的層次。
2. 在佛教傳統中,三乘被視為通往解脫的三個不同道路。
1. 三乘弟子(指*********)
2. 三乘教派(指佛教的不同宗派)
3. 三乘經典(指佛教經典中關于三乘的内容)
近義詞:三界、三法印
反義詞:一乘、二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