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九畿之一。《周禮·夏官·大司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職。方千裡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甸畿。” 鄭玄 注:“畿猶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裡為界,有分限者九。” 賈公彥 疏:“雲甸者,為天子治田,以出貢賦。” 晉 潘嶽 《藉田賦》:“思樂甸畿,薄采其茅。”參見“ 九畿 ”。
“甸畿”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術語,指以都城為中心、由王直接管轄的核心區域。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其範圍通常以“五百裡”為限,包含“邦内”與“畿外”雙層結構:前者為都城近郊,後者為外圍行政區。這種劃分體現了“服事天子”的等級制度,如《尚書·禹貢》所述“五百裡甸服”,強調甸畿地區需承擔賦稅、勞役等義務。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甸”本義為郊外田獵地,後衍生出“治田”與“行政區”雙重含義;“畿”原指王城周圍千裡之地,《說文解字》釋為“天子千裡地”。二者組合後,“甸畿”特指都城周邊兼具農業生産與軍事防禦功能的特殊行政區域。漢代鄭玄注《周禮》時強調,甸畿不僅是經濟賦稅重地,更是“屏衛宗周”的軍事要塞。
該概念對後世行政區劃影響深遠,唐代“京畿道”、元代“腹裡”等制度均可見其遺風。現代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骧在《中國曆史地圖集》中通過政區沿革考證,指出甸畿制度奠定了中國古代“首都經濟圈”的雛形。
“甸畿”是一個古代地理和政治概念,具體含義如下:
“甸畿”(拼音:diàn jī)指古代“九畿”制度中的第三層區域,位于王城外圍,主要用于治理田地和征收貢賦。其範圍是王城向外延伸的第三個五百裡範圍,即距離王城1000-1500裡的區域。
九畿體系
根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古代以王城為中心,向外每五百裡劃分一層區域,依次為:
職能
甸畿是天子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主要承擔農業管理和貢賦征收職責,如《周禮》注疏提到“甸者,為天子治田,以出貢賦”。
“甸畿”是周代分封制下以王城為核心的政治地理層級之一,兼具行政管理和經濟職能,反映了古代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方式。如需進一步了解九畿全貌,可參考《周禮》相關文獻。
背槽抛糞悲聲載道鳔膠鼈甲車兵力逼逐彩船纏索程君宸襟儲妃除數詞峰錯訛大張其詞刁風弄月鼎路門東虢堕雲霧中藩扞繙覈匪他馮闳伏脈官渡廣虛官衫河清甲産江漲角倚郊虞假物精采秀發九簭鴡鸠氏康乾空帷來何暮鸾交鳳友攣朐暖和皮囊憑文強鸷乞鄰喪室煽權神采慎密時選駛雨勢族霜戶耍貧嘴嘶叫貪利田舍子團保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