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亦指明亮的月光。 唐 權德輿 《奉酬從兄南仲見示十九韻》:“清光杳無際,皓魄流霜空。” 宋 朱淑真 《中秋玩月》詩:“清輝千裡共,皓魄十分圓。” 明 孫柚 《琴心記·空閨永歎》:“敗葉秋殘,皓魄陰生,青鏡塵空,梅花子另,虛卻團圞景。” 清 陳維崧 《月下笛·本意》詞:“今夕何年?滿天皓魄,一輪圓碧。”
“皓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皓魄”指明月或明亮的月光,常用于古典文學中描繪月夜景象。其中,“皓”意為潔白、明亮,“魄”在古漢語中可代指月光或月體()。
唐詩宋詞中的運用
其他文學作品
明代孫柚《琴心記》以“皓魄陰生”渲染秋夜氛圍,清代陳維崧《月下笛》則用“滿天皓魄”描繪月色的廣闊()。
在姓名學中,“皓魄”被賦予象征意義:“皓”代表純潔、光明,“魄”則與精神、氣魄相關,寓意自信、聰慧()。但此用法屬現代衍生,與古典詞義無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皓魄”是一個兼具畫面感與詩意的詞彙,多用于描繪月光或借月抒情。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權威詞典。
《皓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其中“皓”是偏旁部首為白的字,筆畫數為10畫;“魄”是偏旁部首為鬼的字,筆畫數為15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漢語中,皓指明亮、光明,魄指月光、月色,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明亮的月亮或月光。
在繁體字中,“皓魄”保持和簡體字一樣的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不同書法風格,古時候對“皓魄”有一些不同的寫法,如用“兮”代替“魄”或把“魄”寫作“魄兒”。
以下是關于“皓魄”的一些例句:
"山水之間,皓魄如銀盤。”
"夜空中的皓魄照亮了整個村莊。”
"她的美麗如皓魄般璀璨。”
下面是一些以“皓魄”為核心的詞語:
明皓魄、皓魄當空、皓魄照人、皓魄冷光、皓魄如雪
與“皓魄”近義的詞語有明亮、明淨、光明。
與“皓魄”反義的詞語有昏暗、黑暗、陰沉。
總而言之,“皓魄”用于形容月亮的明亮、光輝,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彙。它也可以引申為形容其他物體或景象的明亮、光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