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stance] 堅定、持久的勁頭
他這個人幹事很有恒性
亦作“恒性”。1.常性;固有的本性。《書·湯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後。” 孔 傳:“順人常有之性。”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憂合歡離,品物恆性,故魚以泉涸而呴沫,鳥因将死而鳴哀。” 明 何景明 《詠懷》:“金石有恆性,銷鑠詎能遷。”
(2).猶恒心。 魯迅 《書信集·緻陳煙橋》:“但我以為須有恒性而極負責的人,雖是小事情,也看作大事情做,才是。”參見“ 恆心 ”。
“恒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恒性(héng xìng)指人或事物的固有本性或持久特性,強調穩定性和不可改變性。例如:“金石有恒性,銷铄讵能遷”(出自明代何景明詩),比喻事物本質的穩定性。
固有本性
堅定持久的勁頭(恒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尚書》《廣絕交論》等典籍。
恒性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由“恒”和“性”兩個字組成。
“恒”的部首是心,它的字形由8個筆畫組成;“性”的部首是心,它的字形由8個筆畫組成。
“恒性”一詞源于古漢語,意為“永恒的本質”或“持久不變的特性”。
在繁體字中,“恒性”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恒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根據不同的時期和書寫風格,“恒”和“性”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然而,“恒”和“性”的基本結構和含義并未改變。
1. “美德是一個人的恒性,不會因外界的影響而改變。”
2. “他的恒性是努力奮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不會放棄。”
1. 恒定:指持續不變,不變動的狀态。
2. 恒心:指堅定不移的意志和決心。
3. 恒久:指持久的時間,長時間保持不變。
4. 恒溫:指保持恒定溫度。
常性、永恒、固有特性。
易變、多變、不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