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人的喪禮。《禮記·曾子問》:“ 孔子 曰:‘祭成喪者,必有屍,屍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於同姓可也。’”《東觀漢記·杜林傳》:“ 賢 見 林 身推鹿車,載緻成喪。”
(2).謂齊備居喪之禮。《禮記·喪大記》:“五十不成喪。” 鄭玄 注:“成,猶備也。所不能備,謂不緻毀、不散送之屬也。”
猶成敗。《後漢書·隗嚣傳論》:“夫功全則譽顯,業謝則釁生,回成喪而為其議者,或未聞焉。” 李賢 注:“成喪,猶成敗也。”
“成喪”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個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指按照禮儀規範為成年人舉辦的完整喪禮儀式,尤其強調符合年齡和禮制的要求。
文獻例證:
釋義:指在守喪期間嚴格遵循禮儀規範,包括服飾、行為、時間等要求。
文獻例證:
建議參考《禮記》及漢代注疏等權威典籍,進一步了解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應用。
“成喪”是指一個人的家庭成員去世,特指父母、配偶或子女的死亡。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家庭的悲痛和失落。
“成喪”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一是“成”字的左邊部首,象征完成或形成的意思;二是“喪”字的左邊部首,表示傷心或心靈的失落。
拆分成喪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成”字為6畫,“喪”字為4畫。
“成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葬禮習俗。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親人去世後,家庭成員會進行一系列的儀式和喪葬活動,這被稱為“成喪”。繁體字“成喪”常被用來表達相同的含義。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經常使用一種古文字體叫做"篆書",它以直線和直角為基本構造,筆畫結構相對簡單和明顯。在篆書中,"成喪"的字形稍有差異,"成"字的上半部分更為簡化,"喪"字的右邊部分也有不同的變化。
1. 我聽到他父親去世的消息後,他整個人都成了喪鐘。
2. 她在母親成喪後,經曆了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
3. 每個人在經曆家庭成喪時,都需要時間來調整情緒和恢複平靜。
組詞:喪親、成家、成熟
近義詞:家破人亡、家破人散
反義詞:成婚、成家立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