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恒碣的意思、恒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恒碣的解释

恒山 、 碣石山 的并称。 唐 黎逄 《象魏赋》:“高齐 嵩 华 ,势比 恆 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恒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含义的合成词,由“恒山”和“碣石”两个地名组合而成,特指中国古代华北地区的两处重要地理标志。其释义及考据如下:


一、单字溯源与词义构成

  1. 指恒山,五岳中的北岳,位于今山西省浑源县。《说文解字》释“恒”为“常也”,引申为持久、固定之意。作为山名,其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是古代中国北疆的地理坐标。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指碣石山,古山名,地处渤海西岸。《说文解字》注:“碣,特立之石也。”其山形如柱石,故得名。秦始皇、汉武帝均曾登临碣石刻石纪功,见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郦道元《水经注·濡水》。


二、合成词“恒碣”的历史地理内涵

“恒碣”作为整体概念,始见于南北朝文献,泛指今河北、山西北部至辽东一带的疆域,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北方边陲象征。核心依据如下:

权威定义: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787页)释“恒碣”为:“恒山和碣石山的并称,泛指中国北部地区。”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三、文化意象与文献用例

  1. 疆域象征

    南朝江淹《恨赋》云:“裂帛系书,誓还汉室。驾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恒碣砧而青云,壶关吐而白日。”以“恒碣”喻指北疆山河,抒发家国之思。

    来源:《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

  2. 军事屏障

    《隋书·突厥传》载:“朝廷以恒、代、朔、燕、幽、并、营、平八州,皆接碛北,缘边镇守,尽在恒碣。”强调其战略地位。

    来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学术考辨要点

来源综合: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疏,江苏古籍出版社)
  4. 国学大师古籍库:《魏书》《元和郡县图志》原文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恒碣”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恒碣(拼音:héng jié)指恒山与碣石山的并称。两山均为中国历史名山: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黎逄的《象魏赋》:“高齐嵩华,势比恒碣。”句中通过对比嵩山、华山与恒山、碣石山,形容建筑的高耸雄伟。

三、相关扩展

  1. 文学引用:多用于古文或诗词中,体现地理意象的壮阔感。
  2. 成语关联:如“恒河沙数”“持之以恒”等含“恒”字的成语,但“恒碣”本身无衍生成语。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中。如需进一步了解两山的地理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地理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憎分明白鳞保险刀本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庯庩舛杂醇醇实实错落参差搭咕读书人風塵丰厨俯视盖饭槁枲国举固阴沍寒悍塞胡然见几介绝竞驰惊愤金壶道人迥途旧时哰哰灵识孟竹秘隐谋面木媚拈花一笑槃盂平准青北麴行繞梁声三角恋爱上池水折倒侍燕寿桃霜笳暑去寒来四絶碑思鲈蒓缩颈鯿探讯童子军为头吻儒舞抃乌虖响环乡问险叵仙源衅发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