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橫草不拈,豎草不動”。 老舍 《二馬》第二段二:“好像人活到五十就應該橫草不動,豎草不拿的,一天吃了睡,睡了吃;多邁一步,都似乎與理不合。”
“橫草不動,竪草不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人連極輕的草都不願動手拿,比喻懶散到極點。該用法多見于現代文學作品,例如:
少數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源自《孟子》,指“不為利益誘惑所動,堅守原則”。但需注意,此說法可能與其他類似成語(如“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混淆,且《孟子》原文中并無直接出處。
《橫草不動,竪草不拿》是一句成語,意為“橫着的草不要動,豎着的草不要拿”,引申的意思是不要侵犯他人的權益,不要觸犯道義和法律。
《橫草不動,竪草不拿》這句成語拆分的部首是:“艹”和“亻”,筆畫數分别是:7畫和2畫。
《橫草不動,竪草不拿》的出處來自于《論語·季氏》篇。這句話是孔子對弟子顔回的教誨。孔子想通過這句話告誡顔回,要遵守道義,不要觸犯道德底線。
《橫草不動,竪草不拿》是繁體字的寫法,主要在台灣、香港以及一些華人社區中使用。
在古時候,成語《橫草不動,竪草不拿》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保持現在的形式。
他真正诠釋了《橫草不動,竪草不拿》這個成語的精神。
組詞方面,可以有:“橫掃千軍”、“橫亘”等詞。
近義詞包括:“見義勇為”、“守法”等詞語。
反義詞有:“破壞”、“違法”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